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0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1906:02:38

    大业

    韦节、杜行满是受隋炀帝杨广的委派前往西域的。不知不觉之间隋廷已经完成了新老交替。

    公元604年四月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避暑的时候,染上了重病,一直到七月也不见起色。

    于是“(杨)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阁侍疾。时皇太子(杨广)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论。”

    这一段描写了隋文帝最后的时刻,比较经典,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正像最后一句说的“颇有异论。”估计这也是作者的本意。作者怀疑杨坚是死于谋杀,又找不到证据,就留下了这么一段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后代的许多小说家又以此为蓝本演绎了无数的传奇,把杨广定在了耻辱柱上。

    这其中的关键点是隋文帝在最后一刻发现了杨广是个无耻之徒,不足以托付大任。导火索就是杨广调戏陈贵人,被陈贵人告发后引得隋文帝勃然大怒。这也是最可疑的,也是最不合常理的。

    在隋文帝的弥留之际,太子杨广最关心的应该是如何安全的承接大位,而不是调戏妇女。这才有杨广亲自向杨素问计,没想到杨素的回书被送到了隋文帝手上。对此隋文帝固然是很生气,也是无可奈何,不得不理解,杨广并没有做错什么。

    为了强调杨广调戏陈贵人的可能性,作者在《贵妃传》中又加了点料。“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

    也就是说杨广与陈贵人早就有一腿,当年杨广夺嫡的时候,陈贵人就出过大力。看似一口把杨广咬死了,实际上正说明了杨广与陈贵人毫无瓜葛。调戏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我们知道杨广夺嫡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已故皇后独孤氏。这一点在独孤皇后的传记里明书无误,“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

    独孤皇后是有名的醋坛子。皇后在世的时候任何一个后妃都没有得宠,就是陈贵人也是在皇后去世之后才上得了台面。细想一下,杨广能傻到冒着得罪老娘的可能去拍陈贵人的马屁吗?根本不可能,那还不把事办砸了?!

    隋文帝就是个寿终正寝,皇太子杨广波澜不兴地顺利接掌了国家。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段描述,就是为了丑化杨广同学。一个亡国之君总得有点啥不耻之事。不过公元604年的杨广身上还真看不出亡国之君的影子。第二年,公元605年改元“大业”,隋炀帝要开创自己的大业了。

    在历史往前走之前,我们先看看隋文帝给这个世界都留下了什么。

    隋文帝统治中国二十三年,这一段又称“开皇盛世”。简单地说,

    国家是统一地,南下灭陈、北上离合突厥、西进收服吐谷浑;

    天下是太平地,也就是与突厥时不时较量一下;

    国家的仓库是满满地,积攒的粮食到唐朝的时候还没用完,可惜了;

    官僚制度是崭新地,创建了三省六部制,传之后世;

    经济是改革过地,钱币是新发行地,隋五铢;发布了《均田令》,以期耕者有其田;

    对人民是仁爱的,赋税似乎是低廉地;

    法律是宽松地、完备地,修订了《开皇律》;

    人口是繁茂地,不管是人口出生率上升了,还是隐瞒在豪门的农户被解放出来了,全国人口直线上升??????

    隋文帝同学自己也是节俭地,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隋文帝同学干活是很卖力气地,起五更、爬半夜,“自强不息、朝夕孜孜”,堪称劳模;

    但是,可但是,后世在修订《隋书》的时候,隋文帝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来由远矣,非一朝一夕。”也就是说隋朝的短命,隋文帝要承担一半的责任,这个评语让观众不得哑然。

    法律是宽松的,隋文帝却有法不依,金殿之上就立着刑仗,一不高兴就亲手行刑,越到晚年气性越大;

    仓库是满满地,却不知道什么时候给老百姓吃。公元594年关中大旱,人饥无食。隋文帝不是开仓放粮,而是“率户口就食于洛阳。”与此相对应的,隋文帝对官员们倒是很慷慨,慷国家之慨、康民众之慨,赏赐动辄巨万。

    工作是很卖力地,这一点与王莽有点像,事无巨细、事必亲躬。勤政倒是勤政了,但是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独断一人之虑、竭尽一己之知”,皇帝事必亲躬还要那些大臣干什吗?君权、相权各司其职才能各尽其力,权力本身就是一个必须分享的东西。

    王莽同学勤政是不放心,怕手下的官僚们取而代之,同样是篡位的隋文帝也是如此。当然隋文帝在登基之初也是广招天下贤才,但是大业初定之后,这些贤才在随后的岁月中都被隋文帝以各种理由收拾了。

    猜忌、刻薄,不放心。看谁都像是下一个篡位者。也难怪谋朝篡位是投资效益比最大的一个产业,当然风险也成正比。成了就是无穷大,败了就是无穷小。也别说隋文帝的担心有时候真不是多余的。

    早年间就发生过曾经的拥护者走向叛乱行列的事情。宇文忻、梁士彦、刘舫这都是在隋文帝篡位过程中立过功的,尤其是刘舫,那是隋文帝能够接掌政权的主要推手之一。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步走到了隋文帝的对立面,这里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隋文帝的狐疑。狐疑产生之后自然就是将人调离主要岗位。这些人失意之后自然是愤怒难平,一商量就造反了。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好结果,也使隋文帝心里的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在隋文帝看来这些人抛弃了北周而追随自己,就谈不上是纯臣,就必须要防范。这不是强盗逻辑吗?

    细说隋文帝一朝的宰辅、名臣,高颍、苏威、虞庆则?????一个个最后大都是黯然下场。也就是说隋文帝与自己的官僚系统之间并不是很融洽,宰相也好、将军也罢都只是个办事员而已。

    隋炀帝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外表光鲜鲜的“开皇盛世”。

    天下虽然一统,但是并不稳固,或者说原先分裂的各部分还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四年后隋朝建立,公元588年隋灭南陈,满打满算天下一统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此时的大隋天下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把天下整合在一起。隋炀帝的出现正当其时。

    隋文帝好也罢、坏也罢都是过去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业初年的杨广意气风发,“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要开万世之大业,享永远之太平。韦节、杜行满也就是在大业初年启程前往西域,算是给隋炀帝的大业打个前站。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韦节、杜行满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