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2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1511:08:48

    这棵大树有荫凉(三)

    失去了北部的屏障,李渊也面临着人生的转折。

    怎么办?不管怎么办先把人心搞乱。具体手段就是吓唬两位副手王威、高君雅,吓唬人的鬼也是现成的,刘武周,“我辈不能剪除,并当灭族。”

    谁不怕死啊?!王威、高君雅自然是希望李渊招兵买马,平灭刘武周。一纸令箭、大旗一举很快就召集了数千人。人来了,王威、高君雅却更害怕了。

    这二位怀疑李渊想图谋不轨。也难怪王、高二人有这样的想法,在这个时间点、在全国范围内,举旗反隋的人很多,是非常时髦的一件事。草头王遍地都是,像李渊这样的人能没有啥想法?

    那么李渊是何许人也?

    李家自称是陇西李家之后,也就是西汉的李广、魏晋时期西凉李暠、北周李虎之后。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出身鲜卑,李渊的老婆窦氏据说疑似匈奴人。在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是李家的出身,具体到李渊身上就更加不寻常。

    李渊七岁的时候就接班成为北周的唐国公,够早的。这么早就顶门立户,想不少年老成也不行。长大之后得到了如下的评语,“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忍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这个评语在哪个时代都是出类拔萃的。尤其是最后一点,人无贵贱都能够诚心相交,见一面、十年不忘,这份收买人心的本事堪称一流。举几个例子吧,李渊在太原的时候收容了几个辽东败军,殷开山、刘弘基,这二位都是远征辽东失败后开小差的。李渊这就成了临时避难所。这就是担着杀头的干系,李渊的胆够肥的。仅仅一句为了哥们义气是解释不了李渊的作为的。

    很多人也看好李渊,比如说李唐后来的战神李靖,再比如说,宇文士及、武士彠、刘文静。对武士彠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有一个女儿大家一定很熟悉,武媚娘,就是后来的则天女皇。这些人都认为李渊有四方之志。早在四五年前,李渊就与宇文士及密谈过,纵论天下,“密论雄图,未伸龙跃。”

    为啥“未伸龙跃”?时机不成熟。很可惜李渊的谋划、心计在后来的史书上都基本忽略不计了,被描写成一个因子成事的坐享其成者。实际上这都是往李世民脸上贴金,似乎千古名君从小就应该与众不同。

    李渊来到太原的时候身边只带了一个儿子,老二李世民。客观地说李世民在整个事态的发展过程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是非同寻常。不过无论李世民做了什么,最后都要汇总到李渊这才有用。也许李世民的上窜下跳正是李渊默许的结果。像李渊这样七岁就当家主事的老狐狸,怎么能对李世民的各种不轨行为没有察觉?那是要掉脑袋的、是要灭族的,除了默许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李渊被隋炀帝捉放曹之后,李世民就劝父亲早定大计。当时李渊没答应,时机真的不对。长子李建成护着家眷还在河东,女婿柴绍也不在身边,悍然举事不是要了这些人的命嘛?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小孩子还是虑事不周。

    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尤其是引起了王、高两位副手的注意,就更得先下手为强了。王威、高君雅被以私通突厥的罪名拉出问斩。有证据吗?

    都啥时候了还要证据?迂腐!

    这边杀了王威、高君雅,突厥人真就来了。

    就现在已知的情况,当时太原城有两层城墙,外城、内城。突厥人一举突破了外城,看起来内城也是有点玄。不过李渊是**有成竹,摆下一座空城记,大开内城四门,不张旗帜。与当年诸葛亮的空城计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在北门设下了埋伏,李渊下的命令也很有讲究,放突厥人出城,截杀后面的马群。

    空城计就是不一般,突厥人居然也就没敢对内城下手。不仅没敢下手,还来了个半城游行,从北门入,从东门出,似乎就是要潇洒走一回。那在北门的埋伏怎么样了?不怎么样。突厥人太多了,上万人的大游行。埋伏的人出击早了,让突厥人刀砍斧剁,损失惨重。

    整个过程看得我们如梦如醉,不知道突厥人来干什么了,很是蹊跷,不过倒真像是李渊的托。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是铁证如山,没法翻案了。

    这就到了五月中旬了,再不动手迟则有变。李渊也想早举义旗,只是有一件事还放心下。家眷?不是!早就派人去通知了,估计李建成也好、女婿柴绍也好,都已经上路了。

    那是什么?突厥!

    李渊必须取得突厥人的谅解,这是客气的说法。那位说了李渊不是有四方之志嘛,怎们还得对突厥低三下四?没办法,这就是政治现实。经略四方就不能死守太原。一旦出兵远征,没有突厥人的配合、默许,太原立马就会变成突厥人口中的一块肉。

    于是,就有了第一批使节,要探探突厥人的口风。

    李渊也要举起义旗,这个消息一点儿也没有使始毕可汗感到意外,不造反才是意外。看了李渊的亲笔信,始毕可汗心里有高兴、也有不满意。

    高兴的是,书中落款称启不称书,这是下级给上级的书信格式,怎能不高兴?尤其是合作的分配方案更让始毕可汗满意,李渊只要土地,子女、财锦都孝敬始毕可汗。

    不满意的是李渊的行动纲领。李渊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打着红旗反红旗。这个运筹虽然比较高级,可能始毕可汗理解起来也有难度。做什么又要挂什么的事始毕可汗是不屑做的。从内心深处来讲,始毕可汗希望所有的人都反对隋炀帝,“唐公欲迎隋主,共我和好,此语不好,我不能从。??????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觅大勋赏,不避时热。”

    始毕可汗要求李渊公开反隋,不要苟苟且且的。估计始毕可汗连可汗大印都给李渊准备好了,都是萝卜刻地。始毕可汗已经在塞内封了好几个小可汗了,也不差李渊这一个。除了定杨可汗刘武周,还有占据榆林的平杨可汗郭子和,占据朔方的解事天子梁师都,以及占居五原的割利特勤张长逊。北部边境几乎都在突厥人的掌控之中,难怪始毕可汗如此威风。

    这一番使者算是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使者归来之后,李渊集团内部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很多人建议还是从了吧,始毕可汗的意志不好违背,况且本来就想以推翻隋廷为目的,何必羞羞答答?

    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迷惑很多人。始毕可汗的意志不好违背,李渊也不想**自己的意志。这就有了第二波使节。

    这波使节不仅给始毕可汗带去了李渊等人讨论的结果,还带去了一个更好的消息。李渊决定不再打隋朝的旗号了。吊民伐罪要用武王用过的白旗,李渊决定绛白相杂,绛的是突厥人喜欢的颜色,这也算是个让步。

    李渊的顽强、固执并没有影响始毕可汗的好心情。眼见为实,始毕可汗派出大员要亲自检验一下李渊的心态。来的是康国人康鞘利。这就等于是上级的检查团,对付检查那还不容易吗?李渊同学略施小计就让康同学受宠若惊,心满意得。

    这位康同学也不是只身前来的,还带着上千匹好马。估计是想顺便捞点外快。战马可是好东西,买卖肯定是一拍就成。成了生意上的伙伴儿就更好说话了。这一来二去可就耽误了很多时间。孩子们也都回家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李渊于公元617年六月通电全国,正式起兵。

    七月,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李氏一家西征长安。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谁的长安?我的家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