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45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3-0207:07:52

    玄奘与文泰(一)

    圣旨一下,各色人等凡是吃不上饭的,扶老携幼外出觅食。有的东进,有的南下,也有的西去。各有各的主意,各打各的算盘,有投亲靠友的,有信马由缰的,也有返回原籍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有两个人格外引人注目,两个和尚。

    一个是秦州(甘肃天水)的和尚孝达,孝达是来长安学习的,不巧赶上了饥荒了,只好辍学回家了。跟在孝达身边的是长安的和尚玄奘。哦,还是个名人,而且是大名人。

    玄奘和尚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唐僧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非常之高,老少通吃,不知道唐僧的基本上可以定义为文盲了。此次就是借着讨饭的路前往西天取经。

    在小说里玄奘和尚是受唐王李世民的委托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在现实生活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要是没有这个讨饭令,玄奘还真不知道怎么出关?

    玄奘是河南陈留人士,俗家姓陈,也算是书香门第。玄奘出生的时候正是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2年),等到长到七八岁的时候隋朝已经开始衰落了,玄奘的家里也衰落。父亲辞官在家,也就没有了收入,读书人又不会种地,日子就一天难似一天。不过孩子教育问题可没拉下,也就在这个年龄,玄奘开始跟着父亲识字读书。

    十岁的时候,玄奘的父亲去世了,家道就更加艰难了。玄奘就不得不跟着出家在洛阳净土寺的二哥来到寺里,也算找到个吃饭的地方。算是不是和尚的和尚,编外人员。

    想当和尚也不容易,和尚也算一个热门职业。既不用当兵,也不用交税,还有饭吃,多享受哇!所以隋廷严格控制和尚的数量,每年录取的数额有限,既要符合年龄的要求,还得经过考试。难度与考公务员差不多,都是铁饭碗。

    玄奘十三岁的时候正赶上和尚资格考试。按说十三岁还太小,不能参加考试。但是玄奘少有大志,人小志气高,被主考官大理卿郑善果一眼相中,就此破格走进了和尚队伍。郑善果还对玄奘有个评价,“若度此子,将来必为释门伟器。”

    成为和尚的玄奘确实很有慧根,有过目不忘之能,佛法经意一点就通。之后的天下就是战乱纷纷,洛阳也成了战场,佛门自然也不清静。所幸玄奘见机早,西进来到长安。长安也不是乐土哇,刚刚进入长安的朝廷还没有心思搞文化建设。随即玄奘就南下入了蜀。

    在蜀中的这几年玄奘是学问大涨,名声四溢,二十岁的时候正式受戒成为比丘。数年的工夫蜀中的佛经基本上都读完了。于是玄奘和尚顺流而下,过三峡、游荆州,之后北上河南安阳,一路上寻师访道、开坛讲经,于公元625年再次来到长安,就师于法常、僧辩二位高僧。

    也就在这个时候玄奘萌生了前往印度求取真经的念头。也不是出风头,主要感觉到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佛经残缺不全,有些甚至是经意不明,玄奘希望能够亲自前往佛教的故乡学习梵文,再译真经。

    这个动议一提出来就得到很多和尚的赞同,凑热闹的太多了。那是出国呀,报名的很多。这些人就写了个申请,打了个报告,希望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

    啊?这还要批?

    到唐朝这个时候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很多年了,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国家对佛教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民有户口,僧有僧籍。

    按照唐初的规定以僧隶寺、以寺隶官,国家通过寺院管理僧众,僧众也不能随便离开寺院。在全国范围内,“置十大僧,纲维法度”。十大僧,也就是十位德高望重的法师,这也就是唐朝最早的僧官了,前面提到的法常、僧辩就是十大僧的成员,再往上就是国家机构尚书祠部。

    报告打上去之后,很快就有了结果,效率还真高。不高不行啊,李世民登基之后对中央直属系统进行了精兵简政,整个中央一级政府就剩下六七百人了。效率不高时刻有下岗的危险。

    审批结果是不行!

    拿到批示大部分人就打退堂鼓了,领导都说不行了就洗洗睡吧。继续坚持的就剩下玄奘一个人。再打个报告,还是不行!

    愈挫愈勇,玄奘还真铁了心了,不批就自己去。正在琢磨怎么出关的时候,公元627年八月就有了这个讨饭令,玄奘就跟着孝达起程西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玄奘与文泰(二)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