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7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3-2418:06:28

    西域都护之丝绸之路(一)货通天下

    当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就揭示了当时商业的这种独特情况。提倡农耕,说农民是老大哥,是国家栋梁;压抑商业,把商人列入贱民的行业。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农民生活困苦,商人生活富足,与法律的本意是大相径庭。

    汉高祖给商人立了很多规矩,不允许干这个,不允许干那个。事实上根本执行不下去,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已。当时就有谚语: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舆论导向可见一般。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到汉武帝的时候,把一些重要的产业变成国营企业,铁盐公营,执行这个政策的却是两个大商人和一个商人后代: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商孔仅和桑弘羊。

    桑弘羊是洛阳商人的后代,十三岁的时候就以侍中的身份来到汉武帝身边。十三岁的孩子再有能耐毕竟是一个孩子,不可能通过考试得到这个机会;商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不可能得到官员举荐的机会,那叫官商勾结,总是要避嫌的。那么,很可能是花钱买来的。这都能做还有什么不能做?

    当时的商业活动也是非常活跃,市场里的小商小贩就不用说了,随便倒腾个针头线脑的也能挣点零花钱。北军那是堂堂汉军的主力部队,有一个高级干部胆大,把北军的围墙打开做了个集贸市场。当然这个干部的最后结果就是被了砍头。这也说明经商的观念已经浸透到国人的骨髓。更加吊诡的是上级对这事没啥反应,下级军官胡建在部队列队的时候果断出手。斩他的理由也不是经商,而是不应该损坏围墙。

    这些都是小买卖,看看大买卖。单单在大都市每年制造的运输工具,船加起来上千丈长,竹竿上万个,轺车上百乘,牛车上千两,这个量是非常大。现在汉军控制了西域,通向远方的财富之路大开,很难想象汉朝的商人会缺席。这方面的资料却少的可怜,只能从考古学家的成果里寻到些许蛛丝马迹。

    有另一个信息也或多或少透露了当时的商业状况,那就是钱。从汉武帝开始在上林苑制造五铢钱,五铢钱的发行量很大。到汉平帝的时候,总共发行了二百八十亿万,考虑当时的生活水平,这个量是非常之大。钱是干什么的?贸易,没有发达的商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钱。

    现在看看丝绸之路都通到哪。你在大海的这一边,我在大海的那一边。丝绸之路连着两个巨无霸:汉朝和罗马。这两大国家从未谋面,不是不想,而是被中间的几个国家隔住了。这里面包括沿途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走一路是交一路税,层层加价。这些国家是大赚中转之财。还有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国家就是印度。这条路就是从西域沿克什米尔南下到印度,然后走海路到罗马。当然还有一条到印度的路就是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到印度,这是早已经知道的。四川毕竟也是丝绸产地之一。现在丝绸之路才刚刚开通,远远没有发达起来。

    丝绸之路嘛,主要销售的就是丝绸。那么,当时汉朝丝绸的年产量有多大,可以满足大量出口的需要。统计数字是不可能有了,只能猜一猜。

    2010-03-2518:18:55

    西域都护之丝绸之路(二)绫罗绸缎

    一提到古代中国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万事不用求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自己种地、自己种桑、养蚕、织布。电视剧里也有不止一个皇上的老婆也要亲自织布的镜头。皇后是不必要自己亲自织布的,亲自做是为了以身作则。农桑乃立国之本,领导老婆都不起带头作用,下面就会更离谱了,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自己的贤德。

    在那个时代女红、纺织都是女人必备的手艺,不会这个哪能嫁出去?肯定得当剩女,正经人家是不敢要。所以即使是豪门命妇、皇后娘娘,也都会这一手。有个大事小情拿着自己家生产的东西送个礼,也是挺体面地事。就像现在,聚会的时候拿着一篮子自己家后院产的水果,那是倍有面子的事。这里面包含的意思大了去了。首先说明居住条件比较好,不住楼房,属于成功人士;虽然是成功人士,不是满脑子里铜钱,比较有生活情趣,志趣比较高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刘备不也种过菜吗?

    实际上皇后确实不必要自己亲自织布。皇家有自己的服装公司专门负责四季的服装。西汉的时候皇室在长安设有东织室、西织室,在陈留郡襄邑、山东临淄也都设有三服官,专门负责为皇家生产衣服。这几处也就是西汉时主要的丝绸产地。

    自汉武帝登基之后皇家服装厂的规模是逐渐扩大。从织布、印染到剪裁,各道工序都有员工数千人,每年的活动经费都要超过五千万钱。生产能力当然也是很强的,当年汉武帝巡游北方一路下来光赏赐用的丝绸就达一百万匹。不能不说是十分惊人。

    当然这些东西再多也是给皇家用的,属于非卖品,最多只能通过赏赐这个窗口进入流通领域。真正为销售而生产的是私人织室的产品。

    据《西京杂记》记载,当年大将军霍光的老婆霍显就以一万钱一匹的单价从巨鹿陈家买来二十五匹超豪华的散花绫。这个东西不是黄金包装,也不是随赠奇特物品,更不是炒作,而是本身就值这么多。一匹丝绸一般是四丈长,二尺二寸宽。一般情况下,一个织工十几天就能织出一匹,而像这样的产品一个织工花费六十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匹,自然价值不菲。巨鹿陈家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个私人织室。能生产出这么高档次东西的地方,规模一定小不了。

    至于价格方面,产地不同、花色不同也不一样。价格从数百钱到上千钱不等。比较奇特的是丝绸是按斤论价,同样一匹丝绸越重的价值越高。这也可以理解,重的自然是织数多、密度高,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至于霍光家买的万钱一匹的宝货,就不仅仅是重量的问题,还包括独一无二的花色设计,属于名设计师的产品。所以说,有传言在罗马一磅丝绸就等于一磅黄金,想来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中国是丝绸的产地,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享受的,属于奢侈品。普通老百姓用的是布。这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来。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年的衣服费用才是三、四百钱,还不到一匹丝绸的价格,怎么享受得起。要不是奢侈品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费尽心机地千里迢迢运到欧洲去。当然,汉朝从丝绸之路得到的也是同样的东西:各种各样的奢侈品。

    言归正传,还是回到西域。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