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3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6-0717:51:50

    西域遂绝之降奴服于

    单于实在是挑了一个好时机。王莽正在焦头烂额地忙于土地革命,哪有精力照看单于呀。王莽的一统之路遇到了麻烦,更重要的是麻烦不仅来自于昔日的草原霸主匈奴,而且一些小的国家也跃跃欲试。王莽决定拿匈奴开刀以实现自己天下一统的大业。抓主要矛盾,只要收拾了匈奴其他各小国家迎刃而解。

    至于具体做法,王莽翻开《周礼》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找了半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的策略。关键时刻,王莽渊博的学识起了作用。沉思片刻,王莽想起了《推恩令》。

    汉武帝的时候为了削弱各刘姓诸侯国,实行了推恩令。每个王爷、侯爷都有不少孩子,领导的关怀、皇恩浩荡不能让一个人享受了,老王爷去世之后,整个诸侯国要平均分给所有的孩子。让所有的刘姓子孙享受到皇帝的关怀。这样一分,诸侯国就越来越小,基本上一、两代之后就没有什么实力了。到刘备那就只能卖草鞋了。

    王莽也要给匈奴来个《推恩令》,同是呼韩邪单于的子孙凭什么只有一个单于,太不公平了。王莽要把呼韩邪所有的孩子都封为单于。虽然现在乌珠留单于犯了错误,不能由于这个害群之马而影响整个呼韩邪家族,就惩罚他一个人,把他改名为降奴服于,同时把呼韩邪在世的十五个儿子都册立为单于。分而治之,主意倒是不错,可是得找到人,茫茫草原哪那么容易就把所有人都聚起来?

    始建国三年年初,王莽派遣中郎将蔺苞带领万余精骑和无数珍宝到云中塞下,引诱呼韩单于的儿子们来降,想把匈奴分成十五部,设十五单于。

    在招抚、分化、瓦解的同时,王莽还给单于准备了三十万大军。王莽还是深通战争的精髓:钱。打仗不就是打钱吗?此时王莽的府库充裕,有使不完的钱。于是王莽下诏,派遣立国将军孙建率领十二员大将,齐到并出,务求全胜。预计集结三十万兵马,限期在边境到齐。先到的要等后来的,一并出击,不能抢功。

    这就暴露了王莽对战争的无知。战争不是光有钱就行,还要有谋略,有计划,有组织。否则何必要出兵,拿着钱袋子相互PK不就完了吗?

    费了半天劲诱降的效果十分有限,只有右犁汙王咸和他的两个儿子来了。到了咸就被封为孝单于,咸的一个儿子助也被封为顺单于,当然少不了威胁利诱。而且,咸的两个儿子马上被送到长安,封为高官,也就是软禁起来了。

    对于王莽的分化瓦解,单于是非常震怒。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王莽又不是汉宣帝的子孙,凭什么当皇帝?当年宣帝对匈奴有再造之恩,那是不能忘,也不能背叛,对于王莽那就讲不了了。于是时隔几十年后,匈奴再次叩关。雁门、朔方等郡都是惨遭涂炭。

    2010-06-0817:43:19

    西域遂绝之严尤之谏

    王莽的剿扫匪大军正在陆续向边境集结。先到的还在边境待命。为啥?大军未完全集结到位,未敢轻出。这也是统帅王莽的要求。可是这样虚耗钱粮,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中原大国从来不缺明白人,讨濊将军严尤就上书王莽,分析了当前的形式。

    匈奴对中原王朝的袭扰是由来已久,历经周、秦、汉三代,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周朝把匈奴当作苍蝇、蚊子一样,来了赶跑就得了,大军不出境。这是中策;秦朝是无策,建长城,画地为牢,自保而已;汉朝采取了下策,以汉武帝之神武,卫青、霍去病之勇冠三军,历时三十余年,才降服单于,但也是天下疲惫不堪。那么有没有上策哪?严尤没说,估计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当年始皇帝征岭南的时候,采取了三策:同化、教化、通婚,也就是将所谓的夷狄变成中国人。这需要漫长的融合过程。宣帝以来对各属国采取的羁縻政策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接着严尤又给王莽分析了新军所面临的困难。要聚集三十万人,估计得一年左右的时间,那么先到的部队必然会空耗时日,最后师老疲惫士气都泄了。再就是边郡无法供应这么多的粮草,需要从内地各郡转运,空添很多负担;三十万人一天得消耗多少粮食,再有钱也耗不起。

    草原的气候与中原大不相同,并不是所有部队都能适应。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这么长时间,那时虽然没有啥啥流感的,但是感染疾病也是在所难免的。根据以前的经验部队集结、战斗也就是两三个月,不是不想穷追猛打,必其功于一役,而是不可能,没有办法打持久战。

    严尤的结论就是现在的做法不和兵法,也不符合实际。希望允许先到的部队能够快速出击,给单于以雷霆一击。否则,迟则生变。

    严尤的看法很有道理,既符合兵法,也符合实际,但是严尤并不理解领导的心思。王莽的整个工作重心都在内部的改革上,此时开辟对匈奴作战实在不是时候。在王莽看来匈奴也好,周边的其他属国也好都不在话下,只要内部改革搞妥了就是一战而定,或者是传檄而定。领导现在要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集结大军就是吓唬匈奴,不能由于讨伐匈奴而转移了工作重点。这就有点太书生气,太理想化,太脱离实际了,匈奴毕竟不是吓大的。结果没吓住匈奴,自己却被拖垮了。

    军队到了边境之后没有什么事可做,又不是人民军队有强大的纪律约束,必然放纵不堪。而内地郡县征兵也很困难,生活已经很困苦了,谁愿意去边境打仗?于是人民弃家而走,就形成了盲流。没有吃、没有穿、也没有人给我们造,更没有正当职业,这就形成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而大军都集结在边境,内地一旦发生事变连镇压的人都没有。王莽不仅没有将雷管拆除,而且还把导火索点燃了。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