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14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6-1817:43:25

    天下大势之更始元年

    刘縯兄弟这边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李通那面却出了问题。李通的父亲李守还在京师长安。你这边起兵反莽,痛快了,老头咋办?李通就派自己的堂弟李季到京城报信。没成想李季病死在路上,书信什么的就落在了官府手里。结果是满门抄斩,当然主要人物李通、李轶等人是成功逃亡了。

    不管怎么说,起兵了。创业艰难百战多,有点挫折也很正常,干革命哪有不死人的。至于谁能看到最后的胜利,就各依天命了。起兵之后,刘縯联合新市、平林兵共同行动,协调作战,在经过小规模的胜利之后,兵锋直指宛城。

    宛城是当时国内的六大都市之一,长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宛。历史上这里出了很多牛人,只值五张羊皮的百里奚、大商人陶朱公,西域名人张骞的封地也在这。宛城不仅人口密集、商业发达,而且交通非常便利,当然交通便利商业才能发达。宛城与北面的洛阳,西北面的长安,形成一个大的三角,构成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经宛城向西可以经武关到长安,向北就是伊水流域的洛阳,东面则是江淮地区,南面可以控制荆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刘縯的眼光还是很准,一出手就看上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宛城。

    这天趁着大雾弥漫,刘縯就想来个偷袭,结果反而被人打了埋伏。这一战是损兵折将,刘秀的二哥刘仲、姐姐刘元,以及几十口的亲戚都交代在这了。刘秀现在是体验到了对敌斗争的残酷,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

    初期的挫折并没有影响刘縯的革命热情。逆境之中刘縯表现出了远见卓识,经过一番周旋,刘縯更联合了周围的平林、新市等数股义军联合号令统一行动。各部首领开始有了名号,这个将军,那个将军的,而且按照汉军的制度制定文书、号令、旌旗,实行了正规化管理,不再是草寇了。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是这些起义队伍中一旦有了秀才,有了奋斗目标就不得了。有了组织就有了战斗力,随后联军连败宛城太守,以及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领导的政府军,并且包围了宛城。

    这也就出了名了。人怕出名猪怕壮,王莽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到了宛城方向。以刘氏宗亲为号召力,对于王莽内心的杀伤力是非常之大。自天下混乱以来王莽第一次感到什么是害怕。尤其是看到义军首领已经升官了,不再是道德风尚委员会主任领衔了,而是自称将军了,更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公元23年也就是刘氏兄弟起兵的第二年,南阳附近的义军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的规模了。简单的联合已经无法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了。统一领导,真正成为一支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最高领导的侯选人有两个:代表南阳群豪的刘縯,代表新市、平林的刘玄。

    统一政令、军令虽然是各方的共识,但是由于见识的不同理解也不同。平林、新市的将领们希望直接称帝,一步到位,皇帝也选好了就是时称更始将军的刘玄。先把皇帝位占上。这些人主要还是不喜欢刘縯,啥都搞正规的,一点都不自由。刘玄就比较好说话,人也比较懦弱,好控制。

    皇帝位又不是免费派发的肥皂、洗衣粉,先到先得,送完拉倒。这么早就称帝,在政治上无疑把自己就孤立起来了。出头的椽子先烂,这样做就等于同所有政治势力对立起来。同王莽的关系不用说了,必将遭到王莽的疯狂镇压;同其他义军的关系也将一下变的尴尬起来,都是造反的草头王谁拜谁呀。天下大势未可知,现在称帝太早了。

    这就等于给刘縯出了个难题。刘縯虽然嘴上不说,说的也是冠冕堂皇、堂堂正正的东西,心里也是瞄着皇帝位的。因此,刘縯希望先称王过渡一下,达到统一军令的目的就可以了。至于是否称帝要等推翻王莽之后再说。到时候择贤而立,也不失封侯之位。刘縯这就是缓兵之计,凭啥刘玄当皇帝,不同意还不行。谁知道刘玄行不行啊!

    虽然刘縯是义正言辞,但是平林、新市等地的义军将领们等不及了,要即刻把名分定下来。同年,改元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正式称帝。

    更始元年是一个分水岭,正式拉开了群雄逐鹿的序幕。当年匈奴五王争霸时曾经游荡在人间的计算机病毒再次启动,这一次是批发皇帝。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这一年里就先后产生了四个皇帝、两个割据势力:更始帝刘玄、汉帝刘望、汉帝王郎、淮南王李宪、上将军隗嚣、辅汉将军公孙述。

    而诞生这些皇帝的催化剂就是随之而来的昆阳大战。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