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0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8-3017:18:35

    消化不良

    接替聂尚成为护羌校尉的是延居都尉贯友,如何处理羌人问题让贯友是煞费苦心。临行前也没得到什么最高指示、或者锦囊妙计之类的东西,和帝自己也是一脑门子官司,哪有闲心给贯友支招。和帝面临的问题要比贯友严峻的多。鉴于聂尚采用仁爱不能解决问题,贯友决定来点邪的。至于怎么邪我们先放下不表,先看看和帝的问题,能让皇帝担心的问题似乎更严重一些。

    这个问题就是南匈奴,具体病症是消化不良。消灭北匈奴本来是皆大欢喜,可是南匈奴一下子吃得太饱,胀肚了。人口一下子上升到二十几万,武装力量也增加到五万多,这个变化太大、太急,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虽然是同一个民族,毕竟分开四十多年了。昨天还兵戎相见,现在却要一笑泯恩仇,难度大了一点。即使能笑也是装出来的。

    尤其是投降的北匈奴在人数上要远远大于原来的南单于,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一方是人多势众,一方是相对富裕。谁同化谁呀?当然是人多的同化人少的。汉廷有没有什么指导性意见,汉廷也不知如何是好,总不能再移过去五十万汉人起中和作用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弄不好就是手没摸着石头,脚踩上了,石头上还有尖,太危险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匈奴当家的、掌舵的单于顿屠何去世了。论资排辈前单于的弟弟安国成为新单于。矛盾就此表面化了。还记得那位左谷蠡王师子吗?据说问题就出在这位师子身上。

    这位左谷蠡王太能干了。在过去十年中师子一直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是敢打敢拼,也是敢打会拼。哪个民族都敬重英雄,草原民族更是如此。在南匈奴的老人中师子是深受爱戴,就是汉朝皇帝也知道草原上有一头师子。现任单于安国就有点相形见绌了。那位说了不能破格提拔师子为单于吗?那哪行啊?汉朝对南匈奴内部的指导性工作还没有这么深。

    据说单于安国有点嫉贤妒能。虽然按照规矩单于安国也任命师子为储君,也就是左贤王,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这也可以理解。下面的据说就不大可以理解了。说安国对投降过来的北匈奴很好,而且要借这些人的力量杀掉师子。这就有些不合情理。

    安国对投降过来的北匈奴人很好,有这种可能性。作为单于安国有义务将北匈奴人融入到南匈奴的大家庭里。不接触、不好好对待他们怎么融合。说安国把这些人引为心腹就有点不合实际了。安国再不济也会有自己的跟班,直接把这些北匈奴人当作心腹,感觉上总有点傻呼呼的。

    况且师子的储君地位是法定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剥夺的。这一段南匈奴传位的安排似乎有些乱,一会传给单于的儿子,一会传给先单于的弟弟,实际上是乱中有序。估计是按照年龄排的,从当年的单于比开始,按年龄排序就一点不乱。这也是最合理、最公平的办法。

    如果说北匈奴人勾引安国,想要借安国的手除掉师子倒是一个合理的说法。这些北匈奴人讨厌师子。以前师子根本没给过他们好脸,不是砍就是杀地,巴不得师子早一天死。

    但是安国要害师子这种说法就传开了。而且师子似乎很快就感觉到这种敌意,冷嗖嗖的焉能不怕。师子就加了小心了,率领部众就迁移到五原附近。大型文体活动、联欢晚会根本不敢去参加,连祭祖这样的主要活动都免了,保命要紧。

    更让安国感到为难的是度辽将军皇甫稜也知道这件事。如果真有问题的话,这是第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作为朝廷派驻当地的军事主官,皇甫稜有责任化解矛盾。但是皇甫稜不是政委,也不会做思想工作,更不知道向哪个对口单位汇报这件事,能做的就是本能的保护好师子,尽量不让这对冤家见面。想把矛盾捂住,越捂疖子越大、越捂底火越足。

    很快皇甫稜被免职了,汉廷任命执金吾朱徽兼任度辽将军,这位朱徽估计就是在和帝夺宫中起了关键作用的执金吾。这位新度辽将军上任之后,南匈奴的形势急剧恶化。新官上任不了解情况最容易出事了。安国没办法就上书朝廷,写的什么不知道。

    朝廷根本没收到安国的奏折,写历史的也没有记下来。对这封奏折,一个人的表现很意外,那就是护匈中郎将杜崇。安国这封信先到了西河,西河太守看过之后就同杜崇通了信了。杜崇就授意被西河太守把信给截住了。

    原来杜崇与安国的关系很差,估计信里没说杜崇的好话,对杜崇有了强大的威胁。现在细想起来很可能安国与师子的矛盾就是杜崇做得鬼。现在安国直接上告中央,杜崇吃不了兜着走,这才出此下策。河西太守真就按照杜崇的指示做了。

    这些人胆太肥了,啥都敢做。这就是汉族官员联合起来欺负单于。敢告杜崇大人的刁状,看我怎么治你。单于安国的信被西河太守扣住之后,朝廷很快收到了杜崇的情况通报,当然不会有什么好词。杜崇主要反映了两点,有真有假,真的是安国亲近北匈奴降人,假的是安国想要杀害师子等南匈奴人员;北匈奴降者想要胁迫安国造反,并且请求当地驻军做好应变准备。

    这就是一重大的事变,汉朝君臣是郑重其事,反复研究,分析了各种可能性,连应变措施都想好了。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安国不敢盲动,即使有什么风吹草动,当地的驻军也能解决问题。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没人怀疑内容的真实性,也难怪,单于再亲毕竟是夷,是外人,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官员。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逼上梁山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