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2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9-1819:02:01

    沟通很重要

    永初元年,也就是公元107年,汉军从西域彻底撤出,西域三绝。这次撤得很彻底,连一点念想都不留。连在伊吾、柳中屯田的军卒一并撤回,这回真是要关起玉门关过自己的小日子。这是朝廷内很多人多少年的梦想,早就懒得再管西域的事了。

    想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西域不就成了集贸市场了吗?尤其是现在交通不畅、关系不睦,又不知道西域人懂不懂归师勿掩,得防备被追杀。朝廷派遣骑都尉王弘从关中地区征发羌人、胡人骑兵前往西域接众人回家。没想到惹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将东汉王朝拖垮的羌人大暴动正式鸣锣开场。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接人行动,怎么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直接的原因就是双方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羌人们认为这次出兵是为了攻打西域,而且去了就不回来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故土难离;羌人这些东西学的倒是很快。难道政府没解释吗?解释了,但是羌人不信。

    一路走,羌人是一路逃,到酒泉的时候很多人都跑了。这就是临阵脱逃。各郡就开始拦截、追查,顺便还平灭了几个羌人村寨。羌人就更加恐慌,相约出逃,局势一下就不可控了。

    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沟通问题,深层次反映出的是互信的薄弱。对于这次羌人大暴动历史上有很多解说去探求事情发生的根源。

    有的说是由于汉朝在西羌地区屯田,侵占了羌人已经开垦好的良田,造成双方在生存空间上的竞争。汉朝确实在西羌地区屯田了,最早的屯田就是在邓训时期,主要地点是河湟地区,属于当时汉、羌的交战区。而且,邓训时期也是双方关系相当不错的一个时期。之后,汉朝又陆续在现在化隆县附近的黄河两岸屯田,目的是为了“规固二榆,广设屯田”。二榆,就是大、小榆谷,正是塞外羌人赖以发迹的地方。所以是先有叛乱,才有屯田。

    有的说是汉朝官员道德品质败坏。不错,小小的县吏就下手抢人家的老婆,道德品质是不怎么样。这可以说上一个现象,却不是本质。无论是马援还是邓训领导西羌的时候,情况还是很不错,难道那个时候道德品质就好了吗?

    有的说是由于羌人朽木不可雕也。羌人是周边少数民族中与汉族混居最深的民族,也是农耕程度最高的。如果说塞外羌人不可雕倒是有可能,塞内羌人与汉族已经混居多年多少都得受点影响。

    有的说是由于东汉定都洛阳,重心东移,造成西部力量空虚,这是个原因。但是羌人与匈奴人不一样,一个是没有统一领导,力量相对比较弱;再一个是与汉族的混居很厉害,最后闹出这么大动静显然不是一个定都洛阳就能解释的。

    也有的说是汉朝对羌人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没有实行行之有效的属国制,而是采取了郡县制。这个有些道理,东汉从马援开始对羌人实行的就是混居、融合,建立属国根本没有进入考虑,即使后来又变化也是试图恢复海西郡。但是管理方式的不同不能解释马援、邓训在西羌工作期间的安定团结局面。

    还是邓训说得好,塞内的羌人为什么叛乱?是由于我们对他们的爱与信誉不够。邓训给了羌人什么特别的东西吗?邓训所作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为羌人提供了一些医疗服务。没什么特别的。

    信誉容易理解,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爱,怎么理解哪?邓训的爱就是平等,就是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收继婚这样的风俗汉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必须容忍。汉、羌两个不同的人群混居在一起,有一些习俗的不同,文明的冲突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有的人不吃猪肉,有的人不吃牛肉,有的人不吃狗肉,由于宗教的原因,或者其它的什么原因。不吃就不吃贝,能怎么样?你不能由于他不吃什么就对他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而大部分汉朝的官员在对待这类差别的时候所体现出的不是平等、宽容,而是歧视。在汉人与羌人发生纠纷的时候毫无理由的偏袒汉人。把塞内的羌人看作是怪人、贱民,甚至看作是奴隶。还记得那位平叛的马防吗?在章帝的时候就由于对羌民狂征暴敛而遭到章帝的训斥。马防自己就可以向羌、胡人征税,遭到这种待遇的羌、胡人的感受可想而知。可以想见马援的后代都没有理解马援当初怀柔政策的精髓,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羌人移居塞内之后也面临着强烈的文化冲突。由游牧到定居,从自由自在到受人约束这个变化太大,要学的东西太多,也面临着文化的振颤。生活中又遭到各级官员的欺压、盘剥,遭到汉人的白眼,内心积压的不满、不安全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塞内的羌人才能够一点就着,有点风吹躁动就惶惶不可终日,进而发生暴乱。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称帝是一种进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