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6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0608:34:12

    秃发鲜卑的叛乱

    秃发,是这支鲜卑的姓。原来迁徙过来的时候没有姓,只有名。姓这个东西虽然简单,也不是想有就有的,那是文明的象征。后来到寿阗做头领的时候,河西鲜卑才找了这个姓。原因也很简单,当年生寿阗的时候寿阗的母亲正在睡觉,就在被子里生了寿阗。在鲜卑语里“被子”发音成“秃发”,就以此为姓。这支鲜卑就叫秃发鲜卑。

    寿阗去世之后,寿阗的孙子树机能成为首领,就此展开了秃发鲜卑的兴旺历程。

    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军阀混战,周边各少数民族趁机内迁成为一个主要的趋势,有的是武力闯进来的,有的也是招抚、迁徙进来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一个原因就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急剧下降,人口仅存十分之一。这从三国演义里也可以了解一斑,动不动就屠城,坑杀,有多少人也不够砍。

    兵灾、混战不仅给各少数民族提供了入塞的机会,客观上也需要这些生龙活虎的劳动力。经过长时间的融合之后,好多少数民族严重汉化,对农耕生产一点都不陌生。

    这期间曹魏乃至于西晋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态度也是很复杂,一方面怕他们在塞内趁乱造反,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们的人力资源服兵役、徭役。整体上就形成一个既打又拉的格局。比如说匈奴,曹**在世的时候就把南匈奴分为五部,各部自有渠帅,而且还派汉人监督,南单于基本上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无论是曹魏还是西晋都承袭汉制,在此地设置护羌校尉管理当地的各少数民族事务。鲜卑人吃粮当兵,被征调参与各种大型工程是不可避免的。你说双方关系有多好那是不现实的,要说是完全的压迫与被压迫也不尽然。是朝廷的子民就得受朝廷管,这没什么好说的;当然要是管理的太差劲,搞得造了反也不能埋怨鲜卑人野蛮。

    雍州、凉州这一片的鲜卑人都是当年邓艾招降纳叛后安置在这的,放在这里朝廷是一直不放心。泰始五年为了加强对河西地区鲜卑人的管理,西晋从雍、凉、梁州三州各分出一部分,设立了秦州,并且任命久负盛名的胡烈为秦州刺史。秦州就在大概现在的甘肃东部,秃发鲜卑就在这一地区活动。之所以选择胡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说胡烈在这一带的胡人中威信比较高。不过这种威信要画个引号,都是打出来的,可是出事也就出在这个上面,自古用强难持久。

    当时派遣胡烈来秦州的时候就有人提意见,说胡烈并不适合这个岗位。不仅是胡烈,连当时的凉州刺史牵弘也不合适。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勇无谋。作为一般战将,在领导的指挥下冲锋陷阵没有什么问题;作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就不合适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仅仅靠武力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讲政治、耍手腕。

    胡烈成为秦州刺史没有多长时间,也即是一年零四个月之后,胡烈同志就成为烈士了。秃发树机能反了!为啥?反正是反了,具体原因语音不详。估计问题还是出在胡烈身上。作为一方刺史应该是保境安民,使各民族安居乐业,就是反了也得想办法安抚住。这种基本要求对有勇无谋的胡烈就显得有点高了。

    双方在万斛堆大战,胡烈被包了饺子。紧接着在同年四月秃发树机能又斩杀了凉州刺史牵弘,河西就真是乱哄哄了。

    平叛,立即就成为一个必须立即处理的急务。晋武帝司马炎先是挑选了两位文的、懂政治的前往平叛。先是任命了大将杜预为秦州刺史,后是又派了宠臣贾充,但是有文事者,必以武略济之。杜预虽然是精通兵法,但是武帝给他派了一位能捣乱的领导石鉴。将帅不和怎么能做好事?折腾来折腾去是劳而无功。

    贾充就更滑了,这位是讲政治的高手,司马炎的主要智囊之一。离开中枢就等于是被发配了,弄不好现有的权势将随风而去。贾充脑袋一转就祭起了拖字诀,仅仅是调兵遣将就用了四个月,就是不想去。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十一月终于下定决心要出兵了。司马炎是亲自率领众卿家送到郊外。送我送到小村外,知心的话儿我要往外讲。借着与武帝推杯换盏的空档,贾充是巧施妙计与武帝拉上了亲家。将自己的女儿贾南凤许配给太子司马衷。接下来,接下来自然是没有办法出征了,筹备太子的婚事要紧。

    无意之中解决了太子的婚事,虽然也是意外之喜,可是还是要平叛。“谁能为朕领兵挂帅讨伐贼寇?”晋武帝坐在金銮殿上询问两边的文武大臣。

    还没等有人搭声,武帝用手一指,“你,领兵前往!”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英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