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7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1407:35:57

    第二章桃花源

    河西路路通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八戒的弟子弗如檀历尽艰险把真经送回了洛阳。虽然只有一本,也是开天辟地。六十万字,赶紧找人翻译吧,没个十年八年的这项工作完不了。这都是后话了,东西终究是有了。这也算河西路再次开通之后的一个成果。虽然在皇宫里的晋武帝不一定知道这件事,也不一定关心。然而路通之后的另一个成果,武帝却不得不关注一下。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也就是河西路刚刚通车,车师前部国王就遣子入侍。准吧,时间拿捏得严丝合缝,一点都不差。紧接着太康四年(公元283年)鄯善王也把儿子送来了。

    还记不记得,前文我们说过最早从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以后晋军就撤出了楼兰地区,然后鄯善人就堂而皇之的进驻了楼兰。这就十来年了,河西路再次开通也三年多了,估计鄯善人是实在抗不住了。这期间西晋是否施加压力我们不太清楚,总之鄯善人是有了表现了。也就是在这一次朝贡,估计鄯善人得到了西晋对鄯善进入楼兰的认可,鄯善王的质子还被封为都骑尉。这关系就不一般了,具体有什么交易是不得而知。

    实际上在高昌逐渐成为交通枢纽的情况下,楼兰的地位在下降。西晋把楼兰移交给臣服的鄯善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这两个国家都是河西门口的,是比较近的,也有远的,比如说焉耆、龟兹。太康五年(公元285年),这两个国家象商量好了似的,结伴而来,同时送出质子。这就有点说到了。相比之下焉耆与西晋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早在泰始六年(公元270年),也就是河西路还没有断的时候,焉耆就曾经派人向朝廷贡献奇珍异宝。

    虽然这有可能是为了易货贸易,但是也是一个友好的举动。十年不来往亲戚也不亲,亲戚、朋友还是要多走动才行。现在,河西路一通,居然主动送出质子,多少有点意外。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个气势比以前差很多,只有三、五国前来效忠。比东、西两汉差得太多了。看起来似乎也是如此,翻开《晋书》的西域传记录下来的也就是这几个国家,其他小国是杳无踪迹。实际上那些小国家都在,也不是对西晋不重视。只不过没机会表演,都被和谐到其他大国架下,上不了台面了。

    西晋也好,前面的曹魏也好,在西域的影响力还是毫不退色的。太康五年(公元285年),也就是焉耆、龟兹送子入质的同一年,武帝派出了以杨颢为首的一队使节出使大宛。使命只有一个:任命新的大宛王并举行登基仪式。大宛王子蓝庾成为第一位被西晋册封的大宛王。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是无法知道了,估计故事也是比较曲折的。

    从大宛过去的一贯表现来看,一直是扮演受气包的角色。当年连莎车都可以在大宛头上动土,其软弱如此。想来大宛也是想找个大靠山,有东方大国给撑腰想必在当地也比较好混。估计杨颢随便连大宛的邻国康居也一并拜访了,否则怎么给大宛撑腰。杨颢可以说是这一个历史阶段中有记载的唯一一个出使西域的晋使。一出手就是出使大宛,确实不凡。

    太康年间正是西晋最强盛的时候,刚刚平定天下,举国上下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西域国家在这个时候送子入侍是正当其时。至于每个国家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估计武帝君臣是不会深究的。就像焉耆与龟兹相约而来,看起来是哥俩好同进同退,亲密无缝。一般来说国与国之间,尤其是邻国之间那就是勾心斗角、以邻为壑,什么唇齿相依、什么一衣带水,那都是在危急时刻才说的话。危机一过,即使在战斗中结成的友谊也得经受多重考验,所以兵法上才有远交近攻。

    不过这些问题都不是武帝君臣所考虑的,不管西域国家出于什么目的,入质称臣才是硬道理。而且晋国上下正在享受天下一统的快乐,是其乐融融。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盛极而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