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9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2808:07:08

    烽火台下的邮包

    人们关心西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存在。从张骞出塞到现在也是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罗马人就惊呼大把的银子都被丝绸换走了,威胁要采取措施。看起来丝绸之路的贸易确实兴旺无比。作为丝绸主要生产商的中国一定是赚了大把的钞票吧。

    不过很遗憾,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家家堆满金山银山,似乎这大量的财宝没有最终流向中国人的钱袋子。而是流到了中间商的手中。栗特人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群体。

    栗特人善于经商、乐于经商,还具备经营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条件。栗特人的语言能力非常强。能在姑臧形成自己的社区说明在姑臧的栗特商人数量一定不少,几百人是最基本的,很可能是千人以上。

    这么多的栗特人来到中国就不仅仅是经商那么简单了,许多其他的事情很容易就发生了。比如说生活习惯、宗教,等等,凡是与人有关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传播过来。进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最后也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

    从人种来说栗特人属于中亚的古伊朗的民族。不仅长相不同,语言与我们也是大不相同。栗特人在中亚的主要聚居地就是西方文献上常说的索格底亚那,也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一带。这个地方正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各民族反复争夺的地方。拓跋焘的时代控制这一带的正是前面说过的嚈哒人。

    在中国的古书中栗特人出现的比较早,较早的叫栗戈。不管叫什么栗特人的商人特点是确定无疑的。然而要探寻什么时候栗特人开始在姑臧形成了自己的社区却比较难。大约一千多年以后一个英国人给我们帮了忙。就是那个在中国窃取了大量文物的斯坦因。那个时代也是让现代中国人不堪回首的一段往事。

    斯坦因在敦煌附近的一个烽火台下发现了一个栗特人的邮包。里面有家信数封。这是当时生活在中国的栗特人给家里人的平凡家书。家书,毫无疑问说得都是真心话,最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栗特人的生活。据专家考证这些家书正是永嘉之乱时期的遗物。也就是说在公元300年左右,栗特人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规模。信的寄出地比较多,几个鲜亮的大城市赫然出现在其中:金城(兰州)、姑臧、洛阳、酒泉。栗特人的分布还是很广。

    姑臧就是栗特人的一个主要的聚居地、和货物集散地。栗特人把从西域贩运来的货物送到姑臧,再从姑臧分发到其他大城市。当然还要从中国各地收买丝绸织品,估计已经形成了一个物流产业。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栗特人的精明干练,栗特商人就像蜘蛛一样在中原大地编制了一个商业网络。

    具体有多少栗特人生活在中国已经是不可考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多少可以掂量出具体的规模。因为若干年后,两个栗特人把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生生一分两半。这两个栗特人我不说你也知道,一个姓安,一个姓史。要说栗特人对中国的改变,这算比较大的了。当然,其他的潜移默化的,小的影响也是有的。当历史走到那一步的时候我们会一一道来。

    现在我们先说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栗特人的宗教:袄教。“袄”,这个字就是专门造出来描写栗特人的这种奇特宗教的。据说后世的明教就是脱胎于袄教的。对于明教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光明左右使的风采是无人能敌。袄教又称拜火教。顾名思义崇尚火,以火光代表至善的真神,是古代波斯的古老宗教,在萨珊波斯时代被尊为国教。栗特人也是袄教的信奉者。

    袄教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传教,酒香不怕巷子深,愿者上钩。宗教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信则灵、灵则同。有些宗教最烦人的就是传教,反复地登门拜访,反复地给你讲,让人不胜其扰。袄教不传教这个特点比较有特色,多元文化共存嘛。

    即使袄教的人不传教,这种宗教也随着人员的交流传到了西域,进而来到了中原,凡是拜胡天的、拜火神的,基本都是这个派系的。

    袄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幻术,也就是广义的魔术。许多宗教都曾经依靠幻术强调自身的法力,袄教更是如此。袄教的幻术还同天文术结合在一起更是神乎其神。有空我们讲两个袄教幻术的小故事听听,现在还是回头看看拓跋焘吧,战事紧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还是不能迷信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