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1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4-2507:18:14

    危机过后是分裂(下)

    现在沮渠安周平息了可能出现的动荡,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乾寿的问题就浮出了水面。车伊洛是几次三番的派人做乾寿的思想工作,让乾寿弃暗投明,开始一段新的人生。这个“明”可不是指车伊洛自己,车伊洛能有多大的光,而是指车伊洛背后的北魏。

    沮渠家可有不少人在北魏为官,有乾寿的叔叔、大伯,也有乾寿的堂兄弟,总之是很多人。虽然这些人后来的结局都不太好,被北魏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收拾了,但是北魏还是很有吸引力。在高昌挨饿受苦的能有什么出息?不如回到河西,那祖宗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那保留着童年记忆的地方。

    沮渠乾寿最终是踏上了通往车师交河城的大路,跟在乾寿身后的还有他的铁杆粉丝,总计五百余家。这就相当于高昌北凉现有人口的十分之一了。也算一个不小的分裂。

    站在高昌城头的沮渠安周望着侄子渐渐远去的身影,想了很多很多。是估臧街头昔日的辉煌,是千里流沙干渴的苦涩,是高昌城外的饥肠辘辘,是父亲蒙逊床头的喃喃私语,是哥哥牧犍的骄横自负,还是侄子乾寿童年的微笑;也许安周想起了飞马奔向伊吾的尹老太太,她的坟就在那苍凉的大漠边上,也许浮现在安周眼前的是浑身鲜血淋淋的法进和尚,战争已经使我们失去太多,难道我们还要自相残杀吗?

    车师并不是乾寿的最终归宿,车伊洛也没有那么多粮食来供养乾寿这五百多家粉丝。很快乾寿一行就来到了敦煌,也许这一次就随着李宝一起来到了平城。

    听完李宝简单地讲完这一段西域的风风雨雨,拓跋焘的感觉就是恍若隔世。一不小心北凉真就在西域安了家了,而且居然控制了交通枢纽高昌,看起来不管还是不行了。不过高昌北凉的事还真不是急务,李宝汇报的另一个情况使拓跋焘倍加重视。

    这一件是关于鄯善的,鄯善王已经回到了自己的都城,恢复了对王国的控制。想来鄯善与高昌北凉已经达成了某种程度的谅解。

    当高昌北凉在高昌安家之后,继续武装控制鄯善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当年沮渠安周亲自率领五千精兵都无法奈何鄯善,现在主力已经转移到了高昌就更无可奈何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昌北凉会彻底放弃鄯善。

    鄯善的政治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一点拓跋焘早已经略有耳闻,李宝的汇报使问题更加明确,彻底摆到了桌面上,成为一件必须处理的急务。往来使者被劫杀、财物被抢夺,时光恍如又回到了数百年前汉军初出西域时的情景。

    这一段在且末的流亡经历对鄯善王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刺激的结果就是鄯善王的脑袋似乎变得不是很清楚了。多少年来的实践经验已经被远远抛在脑后,或者在高昌北凉的胁迫之下,彻底站到了北魏的对立面上。这个转变很突然,也很不可思议。

    在通往高昌之路已经被封死之下,鄯善已经成为北魏通往西域唯一的一个支点。现在这个点也已经变了味道,对鄯善的打击似乎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决定。接受这任务的就是万度归。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第二章万度归西征之仁者无敌

    2011-04-2606:43:30

    第二章 万度归西征之仁者无敌

    万度归,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就是皇帝的侍从,很多人都有这个头衔。去年出使刘宋的高济也有这个头衔,有了这个头衔之后身份就有点不一般了。来自皇上身边嘛。说起出使刘宋,两面的使节倒是不断,最起码北魏这方面是比较勤。公元445年又派出了宋愔前往刘宋,而且就像拜年一样,正月里就来了。也不管你烦不烦。

    接下来北魏要在西北连续用兵,对刘宋也不得不加着下心,也是以防万一。

    万度归是四月来到敦煌的,受命指挥凉州兵马出兵西域。李宝并没有返回敦煌,而是被留在了平城,据说另有重用。所谓另有重用就是皇帝对李宝还是不大放心,明升暗降让李宝早点回家养老。不过历尽劫难的李家能够在平城有一个落脚点,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在塞外漂泊了二十年也该休息一下了。

    现在凉州就成了对敌斗争的前线。有两拨人马蓄势待发,万度归的西域远征军,以及准备攻击吐谷浑的远征军。这一次拓跋焘换了一员大将,由高凉王拓跋那领衔,要一举消灭吐谷浑。

    我们先来看看万度归的鄯善之行。大军集结到敦煌之后,万度归抛下辎重,亲率五千骑兵奔袭鄯善。不愧是皇帝的侍从,万度归这一手很有点拓跋焘的味道。奔袭,迅雷不及掩耳,不过万度归要穿越的是流沙,能不能起到作用还真不好说。说是奔袭只不过是为了加快行军的进程,穿越流沙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

    鄯善王真达改弦更张截杀中原王朝北魏的使节,这是二三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的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北凉逃往西域的时候,北魏与鄯善的关系还是不错,北魏使者还为保卫鄯善出谋划策。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鄯善完全站到了北魏的对立面,政策转型的也太快了点。

    促使鄯善发生如此重大政策转变的原因似乎只有一个,恐惧。

    “通其使人,知我国虚实,取亡必速。”

    鄯善王似乎很害怕被北魏了解,更怕因此被北魏灭亡。一直是中原王朝附属的鄯善能有这个想法,给人一种思维错乱的感觉。鄯善王这种奇妙的思想毫无疑问来自于高昌北凉的挑拨与恐吓。

    也许正是北凉的灭亡给鄯善敲响了警钟。当年北凉就经常为北魏使节提供往来服务,最终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这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北魏灭亡北凉自然不是由于北凉为北魏使者提供了方便,并因此泄露了国家机密,而是由于北凉的臣服不够彻底。

    北凉逃往西域的经历以及其后北凉人对北魏的描述更加加深了鄯善的疑虑。截杀使者只是鄯善王采取的一个比较保守的措施,随后鄯善王干脆关闭了双方的边界。也不知道鄯善王怎么样关闭双方的边界,估计是在边界驻扎了大量的军队。成功抵御沮渠安周的经历也许给鄯善王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八月正是金秋季节,麦子熟了,水果挂满枝了,田野里四处弥漫着的都是成熟的阳光气息;远处隐隐传来农人的欢笑,近处是高傲的蛙鸣、枝头是叽叽喳喳的小鸟;田埂上是光着脚丫儿的小孩围着稻草人在跑来跑去,噼噼叭叭的脚步声在田埂的另一头一声一声的回响。

    祥和、自然,就是城楼上站岗的士兵也显得懒洋洋的,金秋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没有人意识到危险正在逐渐走向平和。虽然说鄯善关闭了边界,边境的城市也提高了警惕,甚至加了双岗,也只是一种姿态而已。既不知道是否北魏会采取什么过激的行动,更无法阻止鄯善老百姓迎接丰收的喜悦。基本上就是该干啥干啥——

    远远的官道上似乎来了一队骑兵。慢慢的队伍走近了,迷蒙之中也许守城的鄯善士兵也看清楚了,来的似乎是一队北魏轻骑。

    来得正是万度归的五千轻骑。穿越沙漠,万度归率部快马加鞭很快就进入鄯善地界。万度归看到的就是眼前这一派丰收景象。似曾相识燕归来,眼前的一切使万度归想起了平城外的草原、牧马场,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这一切与内地太像了。

    鄯善的汉族居民的比例还是比较大,衣着穿着与内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杀、砍,这样的命令万度归实在有点说不出口。把令旗一摆,下达了一个让所有将军们感到无比沮丧的命令:沿大路进军,不得扰民。

    北魏这个国家在管理上还是比较落后,带有很多原始部落的痕迹,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级官员没有工资。具体挣多少钱得自己想办法。官员们当然有无数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战争中劫掠、或者贪污腐化。现在万度归下令不得扰民就是自掏腰包,倒贴干革命。这一次算是义务劳动了。

    看着一步步走近的北魏军队,不知所措,鄯善守城的将军们感到不知所措。来得太突然了,一点声息都没有,根本来不及把在城外劳作的民众召集回来。队伍徐徐而来,就像千里归家人一样,自然、坦然,来到城外一箭之地稳稳站定,领队的将官更是笑眯眯地望着城上的守军。鄯善的守边将士看到的是如此与众不同的北魏骑兵。与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毫不相干,也与见识过的北凉大军相距甚远,有什么理由继续拔刀相向吗?

    战斗是为了保证民众的安全,现在民众的生命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数百年来对中央王朝的信任立即涌上心头,接下来就是开门请降。很快边境发生的事情就传到了鄯善王真达的耳朵里。

    城门已经大开,再负隅顽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鄯善王真达也不得不自缚请降。北魏进驻鄯善之后,万度归的第一次西域之旅就算告一段落。不费一刀一枪,万度归就收复了鄯善,善战者不战,也算创下了一个小小的纪录。随着辎重源源不断运送到鄯善,万度归在这里安营扎寨作长久之计,暂时是不走了。

    下一步怎么办还得听从统帅部的指示。当年八月底万度归陪同鄯善王前往平城觐见皇帝陛下。借着这个空档,我们回头看一下吐谷浑方向的战斗。

    这边是兵不染刃,吐谷浑这边却是一场血战。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断臂曼头山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