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2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5-1307:13:43

    乱象丛生(一)

    北魏在焉耆有三位将军,万度归、唐和、车洛伊。第一个退出的就是唐和,公元451年金秋之际唐和回到了平城,同行的还有车洛伊的儿子车歇、车波利等十余位车师王族。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车师王族在失去了交河城之后,已经在西域无法立足了,车洛伊这才把后代都送往首都平城。虽然车洛伊虽然还在协助万度归治理焉耆,估计也是风雨飘摇了。

    再说唐和,唐和当过郡长、当过伊吾王,领兵打过仗,属于全能型人才。如果征调唐和参加对刘宋的战争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唐和回来之后短期内并没有被分配什么实际工作,回家疗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此时正是南北大战正酣的时候,把唐和这样一位久经战阵的老将养起来怎么看都是对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一次的南北大战就是一场闹剧,从后来人的角度看远没有回家修心养性、勤练内功强。虽然强弱分明,却也没有一边倒的压倒性优势。北魏的实力确实要高出刘宋一筹,但也没有一棒子把刘宋打倒的实力,更缺乏摧枯拉朽的道德号召力。打来打去是空费民力、进展有限,优势总不能变成胜势。

    估计拓跋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打着打着拓跋焘换了招子。提出与刘宋和亲,希望刘义隆把公主嫁给自己的孙子,也愿意把女儿嫁给刘义隆的儿子。这不挺好嘛,刘宋朝内的大多数大臣也比较赞成。

    双方一旦成了儿女亲家,最起码能消停几年。不过反对的声音也不是没有,而且净是支持刘义隆开战的朝内主战派。为此主战派与和亲派还打了起来,差点闹出人命来。刘义隆也是不置可否,挺好的一件事就此不了了之。实际上最大的主战派就是刘义隆自己,现在损兵折将之后再与北魏结亲,在刘义隆看来难免有结城下之盟的嫌疑。

    既然不想认错就得坚持打下去,况且刘义隆很快就发现打下去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北魏发生了内乱,绵延半年之久,连拓跋焘也一命呜呼。

    这次内乱史书上记载的是清清楚楚,整个事件起源于一名太监,宗爱。宗爱是犯了罪、受了宫刑进入后宫的,逐步升迁就当上了中常侍,这也是一种因祸得福。据说宗爱阴险狡诈,啥坏事都干。本来就是罪犯嘛,成为皇帝身边的人之后继续干点坏事不是很正常吗?关键是宗爱还取得了皇帝拓跋焘的信任。

    这样的坏人自然是人见人烦,与太子的关系就处得很不好。自从公元443年讨伐柔然吴提可汗之后,太子晃获得了很大的权利自由。

    太子由于在那一战中的精确判断是深受皇帝拓跋焘的赏识、信任。拓跋焘认为太子是孺子可教,应该及早接受锻炼,也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想干好工作太子自然要任用一些与自己比较亲近的人,配合起来如臂使指,也少了磨合的过程。

    这其中就有仇尼道盛与任平城。据书上说偏偏这二位与宗爱的关系很不好。宗爱为了防备这二位控告自己的违法行为,恶人先告状,就向拓跋焘报告了仇尼道盛与任平城的违法行为。至于是什么违法行为,查遍史书也没发现。

    估计罪小不了,拓跋焘一怒之下就把仇尼道盛与任平城推出斩首了。更吊诡的是太子晃也惶惶不可终日,短短几天的工夫居然忧虑而亡。人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这个有人信,忧虑过度哇;现在太子晃居然几天之内居然忧虑而亡,那得有多大的忧愁啊?!

    皇帝与储君之间虽然是父子,也是一对天然的敌手。当太子的要么光荣继位、荣登大宝,要么一失足成千古恨,折戟沉沙。能把太子忧愁至死的事,令父子翻脸的事,就几乎与谋逆差不多了。

    最近还真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那就是崔浩的惨死。杀的时候拓跋焘是理直气壮,杀完之后拓跋焘是后老悔了,不仅是内心感到郁闷,在公开场合也数次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分析就有谱了。宗爱举报的事情就是太子及其同党对崔浩的诬陷案。拓跋焘收拾了下面的马仔,间接把太子吓死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不可思议。太子去世之后,拓跋焘又感到很后悔,因为据说太子与宗爱举报的罪恶无关。拓跋焘一后悔,宗爱自然就感到不自在了。生怕拓跋焘把账算到自己的头上,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居然刺杀了拓跋焘。一代枭雄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辞世而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乱象丛生(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