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46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6-2407:15:36

    朝三暮四(下)

    那么元宏(从现在起孝文帝改名元宏了)本人又是怎么看待这场声势浩荡的改制呢?

    “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精通汉学的孝文帝看到了文明的力量,要引导自己的人民走向光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更多的人是鼠目寸光。

    所谓“改制”就是移风易俗。风俗的改变谈何容易?满清入关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刀光闪闪、头颅滚滚、血腥的很;民国的时候剪辫子不也有人连哭带喊、投河上吊、寻死觅活?传统的力量是何其强大?当年拓跋鲜卑的远祖拓跋沙漠汗仅仅由于有移风易俗的嫌疑就死于非命。现在让鲜卑人放弃自己的一切,孝文帝的改制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曾经团结在皇帝身边亲密无缝的贵族团队分裂了,曾经大力维护过元宏的国家元老们站在了元宏的对立面。这里面包括同冯太后出生入死的拓跋丕、包括保护了元宏的穆泰、陆睿。这些人在苦劝孝文帝无效的情况下,就以平城为基地展开了逆势**作。

    说逆市**作是因为这些人基本没有掀起什么有价值的风浪。

    这些人相中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太子拓跋恂,试图劫持太子,与孝文帝分庭抗礼。拓跋恂也就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对洛阳的新生活尤其不满。一切草创的洛阳与平城相差很远,洛阳确实没有家的感觉,官员们就像住旅店一样,这样的生活怎能让人满意?拓跋恂又是一个大胖子,怕热,受到这些人的引诱就想跑回平城去。至于是否有心与老爸分庭抗礼很让人疑惑,也就是一个上当受骗、被人利用的角色。

    事泄、被废。这孩子还是挺冤的。

    一招不成这些人又找到了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这回他们找对人了。元颐满口答应了这些人的要求,随即就到公安举报了这些人。

    事泄,以元澄为首的平叛人员很快就来到了平城。接下来的平叛工作就变得异常简单,也就是发生了数百人参加的斗殴,基本上属于地市级黑社会火并的水平。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有惊无险肃清了内部的不和谐因素,随着孝文帝汉化改制的逐步展开,平城也好,洛阳也好都恢复了平静。

    转眼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也三五年了。北魏君臣沐浴着塞内的大好风光,经营着古都洛阳,流连在淮河、长江之间开疆扩土。孝文帝思考的不是内部改制,就是征服江南的南齐,完全忘了草原上的牧歌缭绕,牧草潇潇,完全忘了西域的大漠风沙、古道幽情。似乎草原上也是一派和谐景象。

    公元497年一队高昌使者终于带来了域外的点点滴滴,恰似一阵恼人的秋风,风中飘来的是大漠里的风沙与血腥。

    高昌使者王体玄在大殿内呈上国书,孝文帝草草浏览了一下,内容使孝文帝感到很不寻常,落款更使孝文帝感到震惊。

    国书的落款是“臣高昌王马儒”。

    孝文帝回头问了一**边的人,“高昌王不是姓张吗?”

    是呀,高昌王不是张孟明吗?什么时候变成了马儒?

    短短数年的时间,高昌,乃至西域、北方大草原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变。扶植张孟明上台的高车人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被另一只更凶猛的铁骑兵强力打断。

    没办法,这就是配角的命运。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三十头骡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