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1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0808:59:21

    义和政变

    公元612年七月,大败之后的隋炀帝杨广从涿郡启程南返。九月回到东都洛阳。远征高丽(高句丽)的失败,不仅仅使炀帝颜面扫地,还使隋廷的声望一下子陷入冰封。难道神话就这样破灭了?

    街坊四邻都看着杨广,看着杨广怎么继续去装大尾巴鹰?

    别人看热闹到不打紧,家里也出现了问题。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压也压不住了。杨广同学倒是保持了一贯的风度,临危不乱。领导嘛,也不能出点问题就变颜变色的,关键时刻必须挺住了。

    远征的失败让高昌王麹伯雅父子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一路上战战兢兢,连话都不敢大声说,生怕引得炀帝不高兴、引火烧身。不过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回到东都之后,传来了好消息。这对父子要做新郎官了,麹伯雅还升了官,正式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牟国公。

    炀帝从宇文氏家族中选了两个妙龄女子,分别嫁给了麹伯雅父子,这就是赐婚,没有商量余地。而且是父子两代,隋炀帝希望用这种方式牢牢拴住麹氏父子的心,就此把高昌变成了隋廷的郡县,算是间接承认了高昌王麹伯雅对高昌的统治,也标志着隋廷在西北的动作就此打住。

    炀帝要全力收拾高丽(高句丽)。

    也算是意外之喜,麹文泰也结束了质子的生涯,高昌都是隋廷的郡县了,再把麹文泰留在东都就不合适了。父子双双把家还,领着新媳妇,乐颠颠地。麹文泰在东都前后居住了大约四年,四年时间在麹文泰的生命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杨广更在麹文泰心中留下了不朽的风采。

    估计麹氏父子回到高昌的时候已经是公元613年的年初了。

    回到高昌之后,麹伯雅决定厉行改革,改革的主要焦点就是衣冠发服制度。

    “夫经国字人,以保存为贵;宁邦缉政,以全济为大。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被发左衽。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标记,也代表着民族自我的认同,但是服装这个东西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漂移、环境的变化,服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高昌这个地方更是如此,多民族混居,正如麹伯雅在诏令里所说的“境连猛狄”,不得已也就随了别人的风俗,“被发左衽”,男子辫发,衣襟也从左开。这里面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柔然人、高车人、尤其是突厥人的风俗。不仅是高昌,西域各国也都面临着逐步突厥化的趋势。

    确切地说是压迫。

    对于这种压迫麹伯雅是感同身受。登基之初不久被迫娶了自己奶奶辈的突厥公主吗?这件事留在麹伯雅内心深处的只有痛楚、无奈。久在塞外迎风雪,梦中才识汉衣冠。

    现在好了,隋廷一统天下,“宇宙平一”,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麹伯雅也想借此东风复我汉衣冠。

    麹伯雅的改革之令正对隋炀帝的心思。

    得到消息的隋炀帝非常高兴。一改对启民可汗的暧昧,立即下诏高昌明确表示支持。“变夷从夏,义光前载”,还送去了衣冠之具、制造之式。从内心深处隋炀帝还是希望让华夏文明传之四海,只是对象不同也不敢轻易动手罢了。

    麹伯雅的动机很单纯,发自民族自尊,无可厚非。可是高昌毕竟胡服多年了,也还有很多胡人聚居于此。能得到国民的拥护吗?

    改革令下达之后麹伯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己不想胡服,胡人也不想汉服。强令“解辫削衽”又引入了新的不平等。可以想象高昌国内一片哗然,麹伯雅捅了马蜂窝。

    怎么办?

    取消改革令,颜面何存?继续强制走下去,前途未卜。隋廷的帮助是指不上地,也不能为了这点事就大杀大砍的?那样与土匪何异?麹伯雅还不想把自己的王国搞乱了。正在麹氏父子左右为难之际,解套的来了。

    国内的阴谋家联合境内的胡人爆发了政变,后人称“义和政变”。

    是哪些阴谋家?不知道!

    史书上未载其名。就是“义和政变”这四个字也是考古的结果。多年以后共和国发掘了吐鲁番的墓葬,其中的一块墓志铭吸引了专家学者的注意,才有了“义和政变”这四个字。

    说是阴谋家,是因为依据现在考古的资料,政变者不仅包括其他姓氏的人,还包括麹家子弟。政变者静悄悄地赶走了麹伯雅父子,以麹氏正统自居,登上了高昌王的宝座。次年该元“义和”。

    麹伯雅父子出逃西突厥。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叶公好龙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