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70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1205:39:13

    捉放曹(上)

    高宗皇帝六月登基,七月于阗王伏阇信被请到长安,至此唐军第一次兵出西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置这一大片的土地。

    据史书记载以及后代学者们的分析,天可汗最初的设想是朝廷控制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各国,这也是天可汗要求乙毗**匮可汗以龟兹五国为聘的初衷。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与西、伊、庭三州连成一片,阳关之外的农耕区就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了;在农耕区之外的游牧区则实行与漠北一样的羁縻制度。

    这个设想不错,也很有意思、很有学问。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支持这个计划需要派多少兵,花多少钱。再一个问题就是天可汗想花多少钱。

    根据天可汗的一贯表现,我判断也就是每个地方派个千把人而已。

    天可汗之所以敢这么想、这么做是因为他是天可汗,拥有强大的威慑力;乙毗**匮可汗之所以敢拒绝天可汗以龟兹五国为聘的要求,那是真正实力的反应。较量的结果是天可汗派出了突厥、铁勒奇兵,一举奠定胜局。接下来天可汗继续妙手空空,设四镇(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威慑四方就是很自然的。

    现在天可汗不在了,谁还敢这么玩儿?

    高宗李治吗?还是满朝的大臣?

    尤其是战役过程中龟兹发生的事情更是人感到心悸、更引人深思,当地反唐的势力还是很强的,也有一定的市场。如果不是唐军威武,当时也有一定的规模,那利在龟兹的反扑就不仅仅是损失一个郭孝恪那么简单的事儿了。

    要想牢牢地控制住局势,两三万的常驻军是必不可少的。而人力资源却是朝廷最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天可汗要在此次战役中征调大量的突厥、铁勒部队从征,一方面他们确实能战斗,一方面也是人力匮乏。

    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当时全国人口在300万户与380万户之间,最多不超过两千万人。那么两千万人还派不出一个三万人的驻军吗?仔细算一下还真很困难。维持三万人的部队就需要涉及到九万人,三年一轮换,再加上在路上的时间,九万人也是很折腾的。

    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装备都需要军人自备。就这身装备对一般人家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维持一个三万人的战斗队就是老大一笔开支。这也是为什么朝廷在西州只有一千多人的一个根本原因,钱不凑手、人也不凑手。

    现在要想一下子拿出两、三万人那就等于要了满朝文武的命了。问题是树欲静、风不止,怕啥来啥!龟兹又冒泡了。

    龟兹战斗之后,阿史那社尔留下龟兹王的弟弟叶护主持工作。关于叶护的职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龟兹王,一种是龟兹都督,我个人倾向后者,这才符合天可汗的一贯指导思想。然而王也罢,都督也罢,都不好使了。在唐军撤退之后,叶护根本没有能力控制住局势,也就是说反唐势力死灰复燃了。

    龟兹骚动,焉耆、疏勒、于阗自然也难以安静。如何稳定局势很考验新班子的能力。也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犯了第一个错误。我们说朝廷,而不说李治,是因为这个决定基本上符合朝臣的心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欲广地劳人”。既然不想派驻大军,启用龟兹王诃黎不失毕就是一个不得不的选择。

    “以诃黎不失毕为右骁卫大将军,旬放还番,扶其余众,依旧为龟兹王。”如果曾经有过一个龟兹都督府的话,逻辑上说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应该摘牌下市了。安西都督府自然是又迁回了西州。

    时势使然,原则上说不上错,但是那利、羯猎颠也一并放归就是大错而特错了。那利那是杀害郭孝恪的凶手,顽固的反唐分子,怎么能就放回去?看不懂!

    龟兹王都回家了,比龟兹王表现更好的于阗王有什么理由还留在长安,自然是一车走了。龟兹战役演变成这个结果让人很无奈,也让人很气愤。不光是我们气愤,得到消息的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应该更气愤。

    好好地都督当着生啥气?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捉放曹(下)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