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73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更\|新\|最\|快】-1207:18:43

    绝地反击(上)

    相对于青海湖畔的硬碰硬,西域的形势相对复杂,可以借力打力、可以左右逢源。在青海,吐蕃人占据了地利;在西域,地利似乎却在唐军一边。这个论断听起来很荒谬,却很现实、很实际。

    唐军可以出伊州,走草原路;可以出西州,走传统的西域北路,甚至可以走鄯善,走传统的西域南路。选择很多,中原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也很大,有一呼百应的潜力。而吐蕃人似乎只有穿过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塞钦地区这一个选择。

    吐谷浑路?虽然吐蕃控制了吐谷浑,吐谷浑路还真不是一个客观的选择。看看地图就知道,吐谷浑路远没有阿克塞钦方面方便。这就决定了吐蕃在西域不可能布置很多人。吐蕃之所以能在西域兴风作浪,与西突厥的连兵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动作必先攻克疏勒的一个原因。

    这么一分析似乎地利确实在唐军一面,虽然也不轻松。

    阿史那忠率领东突厥铁骑沿草原路一路向西。

    登车一呼风雷动,挼取長绳缚虏归。

    这一次阿史那忠不仅带去了东突厥的铁骑,还带去了高宗皇帝的最新指示。分而治之,主要的合纵对象就是阿史那都支。

    这就是见缝插针。

    “变以能通,扙义斯举,有征而无战,威信并行”,可以看出阿史那忠并没有动武,而是利用了西域不同势力的矛盾,或者根本就不用动武,兵锋所指,“威信并行”。

    吐蕃的赞悉若虽然长袖善舞、借力打力,驱逐了朝廷在西域的势力,这个胜利却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没有,也很难有后续手段的支持。更不可能改变西域内在的矛盾。比如说西突厥左右两厢的矛盾(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的矛盾),再比如说西突厥与塔里木绿洲各国的矛盾。

    只要轻轻一推,吐蕃建立的这个沙堆就会哗地一下散了架。

    公元671年高宗皇帝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辑咄陆五部”。这就是承认了阿史那都支在咄陆五部的领导地位。这是罢四镇之后再建的第一个羁縻都督府。

    阿史那都支就这么容易上当?利之所在!

    朝廷随便把西部、不属于阿史那都支的咽面封给了阿史那都支。三姓咽面也是一支很强的实力,这就使西突厥内斗的天平发生了倾斜。饵太肥,由不得鱼儿不上钩。

    接受了朝廷的册封,阿史那都支就算脚踏两只船了,早晚要出事。不过无论如何,对高宗皇帝来说都是好消息。

    毫无疑问,好消息鼓舞了高宗皇帝的斗志,也使高宗皇帝认清了当前的形势,还是先易后难,进而采取了全完不同的策略。

    在青海湖方向还是要和为贵、忍为高,打碎了牙齿和血吞。不能就是不能。

    薛仁贵兵败之后的当年九月,宰相姜恪被派到了凉州,抵御吐蕃。以宰相领衔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希望以宰相的名望震慑各个桀骜不驯的军头。

    一年多以后姜恪去世,短暂的凉州之旅,应该不会有什么惊人的作为。能守住就不错了,万幸的是吐蕃也没有进一步的攻势,公元672年吐蕃还派出使者论仲琮到长安朝圣、进贡。这就是赞悉若高明的地方,两手都很硬,能战、能和。

    望着进退有序的吐蕃使者,高宗皇帝也是无话可说,官还不打送礼的,何况是皇帝?谈,还是要谈,保持接触吧。都水使者黄仁素奉命前往吐蕃报聘,来而不往非礼也,真需要探探吐蕃的虚实。

    青海方面的战线基本上就稳定下来了,高宗皇帝的心思转移到了西域,那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至于河西的吐谷浑余部,朝廷也已经有了全新的安排。吐谷浑王诺曷钵所部被正式迁移到北方的灵州,游牧、繁衍。日久天长最终融入到祖国大家庭中。被吐蕃吞并的吐谷浑部众暂时就吞并了吧,朝廷是无能为力了。

    转眼到了公元673年,高宗皇帝决定对西域的反唐分子进行进一步的打击。都过了两年了,这进一步的打击来得太迟了吧?死了五万人,能不喘口气吗?吐蕃方面杀了五万人不也得喘口气?这两年倒是相对的平静。

    据吐蕃史记载,赞悉若可没闲着。两年的时间又是内部会盟,又是内部斗争,忙得不亦乐乎。忙乎的结果,赞悉若的二弟钦陵赞婆成为仅次于赞悉若的第二把手。噶尔家的势力更强了。内部的团结一致往往就意味着下一步对外的扩张,朝廷就在这个时候对西域动手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绝地反击(中)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