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5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3-0200:08:29

    "盐铁之议

    是昭帝年间的大事,楼主的解释不敢苟同。"——

    起因很复杂,客观上有听取民众声音的作用,但是霍光也有自己的目的。一计两用。

    2010-03-0201:38:35

    轮台罪己之燕盖之乱

    人算不如天算,在汉武帝去世后的第二年忠心耿耿的金日磾也追随他的帝王而去,三角形去了一边。

    虽然汉武帝留下的三驾马车变成了双雄并立,但是长安的形势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大好。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上官粲的儿子上官安,两家是儿女亲家,又同殿为臣,共同辅政,可谓一番佳话。霍光休假的时候就由上官粲主政,似乎是同心同德亲密无缝。别忘了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件东西是无法分享的,那就是权力。

    始元三年上官粲提议让霍上两家友谊的结晶,也就是上官粲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入宫做皇后。霍光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女孩太小了。时年皇帝弗陵十岁,女孩五岁,是小了点。可是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霍光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金日磾的儿子金赏。金赏和汉昭帝同年,当时七岁,霍光的女儿想必也大不了。所以年龄根本不是理由。

    这是上官粲同霍光第一次过招,看似平常却暗藏杀机。如果事情成了,以后很可能是上官家的子孙做皇帝,那么,上官粲必将压倒霍光,这是霍光所无法接受的。

    上官粲并不死心,紧接着走了盖长公主的门路。盖长公主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此刻在宫中照顾小皇帝。上官粲的儿子上官安就游说公主的男宠丁外人,希望他能帮助上官安的女儿入宫。作为利益交换,上官父子可以促成丁外人与公主的好事,丁外人也可以因此封侯。

    这事居然就成了。

    始元三年上官安的女儿入宫为婕妤,次年被封为皇后。好处立竿见影就来了,皇后的父亲上官安被封为车骑将军、桑乐侯,上官一门两侯,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将眼睛移到脑袋顶上去。

    可是问题也来了,答应丁外人的事得兑现,这事必须通过霍光。霍光的回答很简单,公事公办:先帝有约,无功不得封侯。上官粲原以为有盖长公主的面子,霸王硬上弓,霍光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可是霍光不买账,也不可能买账,无功封侯既违制,对霍光又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要做?!

    这样,霍光就得罪了盖长公主。盖长公主也就不知不觉地上了上官粲的战车。即使这样,也无法向霍光发难。上官粲又拉上了两个人:燕王旦、御史大夫桑弘羊。

    燕王旦是汉武帝健在的最年长的儿子,对于自己不能继位是耿耿于怀。而桑弘羊自以为有功于社稷,因此想为孩子们求个官做。汉朝一直有封权臣幼子官职的惯例,霍光自己也不例外。桑弘羊的要求并不为过,只是自己提出来有些那个,如果恩从上出就理想了。可是皇帝太小,霍光是不会主动做这事的。桑弘羊也是不得不说。对于桑弘羊的要求,霍光断然拒绝了。桑弘羊因此对于霍光的作为自然是十分不满。

    对于上官粲的提议,桑弘羊和燕王旦自然是一拍即合,反霍联盟就此形成。

    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反霍联盟采取了第一次行动。上官粲伪造了燕王的书信,挑了一个霍光休假的日子,控告霍光专权,擅自调动益莫府的校尉,图谋不轨。上官粲想借机从中取事,桑弘羊也联络了许多大臣想一举推倒霍光。

    第二天霍光没有直接上朝,而是来到了画室,就是汉武帝生前命人画的周公图,以此提醒皇帝。汉昭帝弗陵也是非常聪明,异于常人。时年才十四岁就识破了奸计:上告信是假的,调动校尉是十日内的事,燕王那么远怎么会这么快知道。不仅如此,小皇帝还大发雷霆,说什么大将军霍光是先帝选出了辅佐我的,谁要是在污蔑大将军,就收拾他。好么,不仅这次失败,以后也不能再说了。实际上弗陵的聪明不在于识破诡计,而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只能信任霍光,别无选择。

    一计不成,上官父子又生二计,这次是老戏新唱:鸿门宴。计划由盖长公主设宴,乘隙杀死霍光,废掉皇帝,迎立燕王。两边往来书信,封官许愿忙得不亦乐乎。上官安又密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燕王一起杀掉,让上官粲做皇帝,搞得像真事似的。

    常言道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么大张旗鼓的张罗,哪能保住密?有人得到消息就报告了朝廷。九月,汉昭帝弗陵下诏将一干人等一网打尽,一个白日梦就此烟消云散。

    整个事件中大将军霍光不动如山,而政敌集体灰飞烟灭,真是高人。大将军什么也没有做,就让对手团团转,转团团还不是高人吗?!事件之后,霍光举起了屠刀,斩草除根,斩尽杀绝,不仅涉案的难逃一死,最后连审案的也在打击之列。符合条件的要杀,不和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杀。

    丞相田千秋的女婿徐仁时任少府,同廷尉共同审理谋反案件,审来审去把自己审到了监狱里。霍光认为他们玩弄法律,下狱治罪。事情是这样的,廷尉和徐仁认为桑弘羊的儿子并没有涉案,只是受到牵连。岂止是桑弘羊的儿子,桑弘羊也是被牵扯进去的。这样,曾经窝藏过他的侯史吴就不应被判窝藏谋反者,而是窝藏连坐者。适逢大赦,侯史吴投案自首,就以大赦令赦免了他。后来侍御史重查此案,就此咬住不放,谁说情都不行。说白了就是领导对结果不满意,借机发作,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下连举报反叛的太仆杜延年都看不过去了,怕霍光把丞相也一锅端了,就致信劝谏霍光。

    结果虽然丞相没有受牵连,但徐仁自杀,廷尉被腰斩。

    杀人杀得霍光自己都感到心悸。自此以后,霍光加强了对自己的警卫工作。接见客人必须先除去佩剑,再由两个卫士左右夹持。安全是安全了,可是哪还有一点周公的样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