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6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0409:23:15

    大乘呼、邪教乎

    八戒一行来到于阗的感觉就同唐僧师徒来到小雷音寺的感觉一样。此地佛味甚浓,寺园林立、僧侣满街,举国上下真是把佛教当回事,但是对于八戒来说,大雄宝殿上端坐的不是佛祖如来,而是妖怪。就差大喊一声,“大师兄,妖怪来也。”

    宝殿上坐的还是佛祖,只不过此地僧众的信仰与八戒是不一样的。此地盛行的是小乘,八戒信奉的大乘。一大、一小,差别大了去了,简直就是冰雪两重天。

    至于吗?都是一个佛祖传下来的,按说同烧一炷香,就是一个娘,打仗亲兄弟,獾子要死狼。但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亲兄弟之间拔刀相向的也不少。

    宗教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不同宗教之间打的是不可开交,历史上的宗教战争都是残酷无情。实际上当我们芸芸众生为了信仰的不同大打出手的时候,没准神仙们在天上正在打麻将、斗地主、玩拖拉机,都要普度众生、都要劝人向善,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错不了。

    大乘、小乘虽然都是佛教,也是针锋相对。要解释清楚还真不容易,我们还得稍微学习一下佛学。这一段关于佛学的故事也是非常多,磨刀不误砍柴功。

    佛教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信佛的人很多。那么什么是佛?“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这是专家的定义。通俗的说佛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位说了,这是白求恩吧?实际上人要是能达到这个境界就离佛不远了。

    要说佛祖也是苦孩子,出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还不够苦吗?佛祖是伽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自幼受的是婆罗门的教育,生活还是比较安逸奢侈的。

    佛祖所在的时代正是古印度的战国时代,诞生了许多以城市为核心的国家。社会形态由部落逐步转变为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理论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真是一点不假。国家的建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人阶层的出现,对社会形态产程了巨大的冲击。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新兴宗教派别林立,对婆罗门教产生了强大冲击,斗争的焦点就是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最大的特色就是种姓制度,整个社会分成四个种姓:垄断文化、宗教,掌握着人民精神世界的婆罗门;掌握着世俗军政大权,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占人数最多的,没有政治权利的自愿奉献、纳税的平民阶层吠舍;啥权利也没有的被奴役阶层首陀罗。婆罗门教的建立就是为了维护这个制度而来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自己种姓至高无上的地位。

    国家的建立、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经济新贵,也就是奴隶主阶层,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王权以便于对外扩张。低种姓的刹帝利与婆罗门就不可避免产生了矛盾,刹帝利对婆罗门凌驾于自己之上的特权感到十分不满,神权与君权的矛盾是相当的难以调和。支持新兴宗教反对婆罗门教就成了不二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许多新的宗教,诸如顺世论、耆那教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之一。这些新兴教派统称沙门思潮。传说佛祖曾经四次出游,看到人间的苦难、世上的烦恼,感到人生苦烦,佛祖决定舍弃幸福生活、离家修行、寻求解脱人生苦难之路。

    当时在印度有许多修行者,修行的方法是各有不同,但是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折磨以期达到精神的解脱,比如说绝食、苦行。佛祖是辛辛苦苦修行了六年,不仅一事无成,还险些丢了性命。佛祖一看这哪行啊,于是佛祖在第七年的时候来到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开始静坐冥思,终于有一天大彻大悟成为佛陀。

    之后佛祖释迦牟尼就开始云游各地、传播学说、普度众生,终成气候。但是有一样佛祖是见性生佛、不留文字,当时的印度社会也没有写书这个习惯。佛祖去世之后为了弘扬佛祖的学说,就有了四次集结。也就是把当时社会上的著名信徒集结在一起共同讨论、共同创作,这才有了现在的佛经。这四次集结产生的佛经都属于现在所说的小乘佛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问题产生了,佛教内部对佛祖的理论产生了分歧,如何理解、如何阐述,教徒们产生了分歧,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归纳起来都可以分成大乘、小乘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乘”有道路、载具的意思。大乘教派认为自己能普度众生,就像一条大船一样,人人可以达到幸福的彼岸,成就佛果,所以自称大乘。其他的就被他们相对地称作小乘。小乘学派并不自称小乘,他们有自己的名字,小乘这个名字属于大乘强加的,有强烈的贬义。

    大乘、小乘的差别还是比较大。首先在对佛祖的认识上就很不同,小乘认为佛祖是一个导师、领袖,是一个觉悟的人;大乘认为佛祖是一个神,但是并不是唯一的神,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内有很多佛,而且大乘还认为众生平等,人人皆有慧根都可以成佛。大乘并不主张出家修行,在家也可成佛。小乘则一定要出家,而且教规很严,小乘教众通过自我修行可以逐步升级,但是不是谁都可以修成正果。大乘讲究普度众生,把自己的学说称作菩萨思想,小乘则强调自身的解脱。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比,细究起来要说的内容太多,我们也不继续探讨了。总而言之,这两方面比较对立,不仅风马牛不相及,也是冰炭不同炉。在小乘看来自己就是树根,大乘顶多算个坏枝,要被剪掉的,大乘教派就是邪教。那是要严打的。

    八戒到于阗来是敲错了庙门。那么,再往前行到印度去?还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也不是说去就能去。没办法八戒一行就在于阗住了下来,慢慢寻访,看看哪里能找到梵本的《大品般若经》。

    在八戒四处寻访的时候,我们来简单看一看于阗这个小西天。

    相传在很早以前,于阗这个地方是没有人烟的。废话,那么偏远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后来大约公元前二、三世纪的时候有了人了,而且一来就两拨,一拨从东边来的,一拨从印度方向来的,据说是被印度的阿育王流放到这里的。

    这两波人毗邻而居也是相安无事。也是活该出事,有一次出去打猎的时候,猎手们就碰到了一起。互相吹嘘自己的祖先是如何的伟大、强盛。真不知道他们是用什么语言沟通的,两边应该没有通用的语言,那时候又没有人推广汉语。这就不管了,反正是发生了文斗。接下来肯定是武斗,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得见见手上的功夫。于是,约期决斗。

    决斗的结果自然是来自东方的略胜一筹,在杀了另一方的首领之后,统一了两个部众,新的国家就诞生了,幸福生活也就开始了。接下来新的问题也就产生了。国王日益年迈,就是没有儿子。江山无后,真愁人。

    这个时候佛就介入了。据说国王向寺庙里的毗沙门天神求助,结果神像的头部裂开跑出个孩子。实际上那个时候,佛教可能还没有传到这里,故事都是后人根据传说逐步完善的,而且编故事的很可能就是佛教徒。

    孩子是有了,可是这孩子不吃人奶。也难怪这是神的孩子嘛,怎么能吃人奶?没办法还得求神,解铃还得系铃人。神是不能亲自来哺**的,那就变成了人了。妥协的结果就是神庙前的地上突然隆起一个**房状的突起。孩子以此为食,居然也就长大了。

    自此,哺育了新一代的国王的地**就成为于阗的神物,后来就以地**为国号。也就是于阗可能就是地**的意思。

    这是《大唐西域记》保留的一个小故事,传说中的事情,真真假假。传说就是这样,一开始是简单的真实,越传故事越丰富,越传也就越远离真实。

    八戒的寻访工作一晃就是很多年,总算功夫不负苦心人,经是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抄书,九十章,六十几万字,也够抄一阵子的。转眼之间八戒一行在于阗已经住了快二十年了。不是不想回家,早想着往家走。世上不如意之事往往是十之**。前几年是找不到书,找到了、抄完了河西路已经不通了。二十年阳关之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一颗冰雹带来的英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