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3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1-2207:51:28

    决战叁合陂(下)

    双方僵持二十多天以后首先撑不住的就是慕容麟的部将慕舆嵩,既然老人家不在了,那就不客气了。慕舆嵩发动兵变要拥立慕容麟继位。慕容垂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给太子慕容宝摆了这么大个阵势,等于把太子放在了炉子上。此战的目的大家心里都是明净似地,众多有心人有谁愿意给太子添砖加瓦?

    现在慕舆嵩第一个露出了狐狸尾巴,也成了第一个殉道者,谋逆,死罪。揪出了队伍中的坏分子虽然是大快人心,兄弟几个却变得疙疙瘩瘩的。大家都成了甩手掌柜的,就耍太子一个人,你不是雄才大略吗?给你机会,自己表演吧。

    思来想去,慕容宝的心里是不踏实,这种状态也没有办法再打下去了。烧船,趁夜撤军。

    这就错了!

    一般来说要想敌前撤军都得击鼓呐喊,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再偷偷溜走。现在,先烧船,立马就显示出怯懦了,也给河这边的报了信。趁着夜色再如何偷偷溜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过太子爷也有自己的道理,黄河水一时半会结不了冰,拓跋圭也不是神仙,如何过河也是难题。这就有些托大了,太子爷不仅明目张胆地走,连后卫部队都没有派,就是要吃你这块豆腐。

    大军是一路东行、快马加鞭,太子慕容宝就只有一个念头,回家。走到参合陂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爆发了沙尘暴。随军的高僧支昙猛抬头一看,暗道一声不好。有啥不好?西北风。已经是十一月了,刮西北风,没准就要降温。一降温,黄河就可能上冻,一上冻,追兵随时就可能出现,以现在的状态就是麻烦,大麻烦。

    那位说了,怎么战斗部队里还有和尚?不是和尚,是高僧。在那个时候佛教很流行,高僧在军队里的作用近似于高级参谋,有的时候还当牧师用。美军不也有随军牧师吗?

    总之高僧很重要,高僧的意见也得重视,但是慕容宝却不太感冒。从十月二十五日撤退,到现在十一月九日,半个月已经过去了。与北魏军的距离应该很远了,即使北魏快马加鞭也得跑几天。根本就不用着急。

    不仅太子爷对高僧的建议不满意,慕容麟也很不满意,甚至是暴跳如雷。这就很不寻常。慕容麟是久经战阵的大将,对拓跋圭也是很熟悉,几次出兵帮助北魏都是慕容麟挂的帅。可以说是深通兵法,不知道为什么对高僧这种很和兵法的建议反应如此激烈。

    客观地说太子慕容宝领兵全速撤退,把后卫完全交给黄河有些盲目,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完全交给了老天,与兵法不合。一般来说撤退的时候都要派出强大的后卫部队,以防敌人尾随追击。这些道理慕容麟不可能不懂,现在假装天真明摆着居心叵测。

    看看众人对高僧的建议居然是这个态度,旁边的宰相慕容德说了句公道话,“还是应该派出后卫以防万一。”

    这下太子的小脸就挂不住了,慕容德明显是怀疑太子的雄才大略呀。但是这点面子还得给,太子一转手就把球踢给了慕容麟,命令慕容麟率领三万人马殿后。这就纯粹是斗气。来的时候慕容垂已经交待清楚了,慕容德率领的一万八千骑兵为后合。正应该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才对。交给似乎并不相信会有追兵的慕容麟,鬼知道慕容麟会怎么做?

    果然慕容麟真就来了个敷衍了事。

    十一月九日后燕大军就在参合陂的东面扎下了大营。也别说太子慕容宝还真派出了游骑向西去打探北魏军团的消息。但是很遗憾,太子的乐观情绪感染了每一个人,狼不会来。也许根本就没有狼。谁还会费那个事去寻找不存在的狼群?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旭日东升,大军收拾停当准备继续东行。借着和缓的阳光,人们发现参合陂上突然间多了许多雕像,似乎是全副武装的骑兵部队。难道是看花眼了?定睛仔细一看,坡上站着的正是兼程而来的北魏骑兵。

    早在十一月三日就一夜北风寒,黄河就结了冻。拓跋圭是亲率两万骑兵兼程而来,不早不晚于十一月九日黄昏来到了参合陂西面。即使是这样拓跋圭也没什么机会,只要后燕军控制了参合陂顶,至多也就是一个列阵对决。现在可好,现在变成了突袭。

    现在我们看看参合陂的地形,所谓参合陂就是一个不高的丘陵,参合陂的东面是蟠羊山,南面是一条河,太子爷是背水列阵,把自己扎在了死地。随着拓跋圭的令旗,北魏骑兵是蜂拥而下,坡下数万大军是惊慌失色、不知所措。

    参合陂一战是北魏与后燕势力消长的转折点。从此拓跋圭开始了对奶奶家的征服,也一举奠定统一北方的基业。对于后燕来说就是一个惨,很惨,数万精锐都交代在参合陂了,尸骨堆积如山,令人望之泪下、闻之心寒。当然真正战损很少,关键是战斗结束之后拓跋圭坑杀了数万已经放下武器的后燕士兵。

    本来拓跋圭没想做这样的坏事,但是架不住有坏人挑拨,而且说得还蛮有道理。这些后燕士兵留是留不得,不杀只能放回去;放回去过几天又可能在战场上碰到,还不如杀了。有道理吗?这个多嘴的人叫王健,据说同拓跋圭也是沾亲带故的。

    都杀了?没有。后燕的数千名官员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比较高,不仅没有砍头之祸,还成了香饽饽。拓跋圭是按才录用,一并收入麾下,大丰收。

    战果无疑是辉煌的,连作为援军的杨同学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后秦的援军估计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实际战斗,但是也算耳闻了北魏骑兵对后燕大军的绞杀。不知道杨同学此时还有什么别的感想,是不是帮错了人?估计杨同学带着满心的疑问回到了长安。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文化很重要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