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37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03-1207:57:53

    莫高窟

    北凉的使节是与吐谷浑的使节前后脚到达平城的。相比之下北凉的使节就恭顺很多,这一次是护送蒙逊的儿子沮渠安周到北魏作人质的。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一比较我们就知道北魏对待吐谷浑是多么优待了。在吐谷浑没有啥实际表示的时候,慕璝就已经被封为王爷了。蒙逊要是能有这待遇,那得多美呀。就是派质子到平城也是数次谈判的结果。所幸蒙逊的儿子多,并不是十分在乎。可是北魏接下来的要求就有点让蒙逊难以接受了。

    拓跋焘不知道听谁说的,北凉有一高僧昙无谶,希望蒙逊把这个昙无谶交给北魏。据正史上说这昙无谶本事大了,懂咒语,可以掐决念咒,不过最大的本事还是房中术,据说可以使妇女多生小孩。在鄯善的时候就曾经与鄯善王的妹妹亲密交流过,亲密到了鄯善王难以忍受的地步,昙无谶只好溜之乎也。

    一听到这个本事,我的脑袋里不由得想起古典小说里的一个词:**僧。女人生孩子这事应该同和尚关系不大。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拓跋焘作为一个正式要求提出来,如果蒙逊不答应,不惜兵戎相见。

    闭上眼睛可能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魏使:“听说你们有个高僧法力无边?”

    蒙逊:“也不行,没啥道行,就是一妇产科医生。”

    魏使:“如此甚好,我北魏宫中的娘娘正需要正宗西医调理!”

    咳,怎么听这都是怪怪的。那么这位昙无谶是何许人也能让拓跋焘如此看重?查了一下绝密档案,这昙无谶是大有来头。

    昙无谶是中印度人,自幼出家,后来又到罽宾学习佛法。同鸠摩罗什一样,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尤其擅长的是大涅磐经,而且真会咒语。据说有一次同国王一同出游,渴了,四处找水找不到。昙无谶对这一块大石头念了一句咒语,石头上立即喷出了一眼清泉。在西域人们都称他做大咒师。

    掐决念咒这事是挺神奇的,有人信,反正我是不信。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昙无谶也是一位学贯大、小乘的佛学大师。这样的大师一般都是国宝级别的,大熊猫待遇。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但是不知为什么,后来印度国王对大师的关注程度有点降低。从焦点人物变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傻小子,昙无谶一时有点不适应。就放出风去要用咒语收拾国王,看起来昙无谶是有点**僧的潜能。

    敢阴谋谋害国王这还了得,抓、抓住就砍头。估计咒语没灵验,干坏事的时候一般都不灵验。昙无谶只好亡命天涯。第一个落脚点就是龟兹,龟兹是小乘佛教的昌盛之地,哪有大乘教派说话的份。昙无谶不得不东进,最后来到了敦煌。

    蒙逊消灭了西凉之后在敦煌就遇到了昙无谶,两人是非常投缘。昙无谶就此成为蒙逊的国师,事无巨细,蒙逊都要听一听国师的意见。据说是很灵验。

    蒙逊也信佛?信!不信不行,老百姓信得太多。昙无谶从印度出来的时候随身带了大涅磐经若干卷。蒙逊就希望昙无谶能够在姑臧译经,用佛学指导自己的国家建设,建立人间佛国。

    三年以后,昙无谶开始着手译经。咋还得等三年?昙无谶汉语地不懂,三年时间正是定下心来学习汉语的时间。

    北凉的佛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蒙逊需要的不仅仅是译经那么简单,蒙逊需要的是把佛学作为国教,用佛教管理自己的国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把佛教当作意识形态来控制国家的方方面面。看来昙无谶这个国师是当之无愧,和尚已经切切实实地深入到了北凉的政治生活中。

    这是个大工程,译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修建寺庙、佛像、佛塔,等等的硬件设施都得跟上,供奉什么佛得造什么佛的像。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没有专家根本就没有办法实施。昙无谶就是必不可少的专家。

    在蒙逊看来佛塔、佛像都容易损坏,为了能够传之万年,蒙逊决定在山上开凿佛像、佛洞,于是莫高窟内就有了许多独具北凉特色的塑像。

    据莫高窟第332窟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当时有个叫乐尊的和尚路过此地,“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于是就有了莫高窟。

    北凉这一时期开凿的佛像独具特色,这也是敦煌莫高窟内现存最早的佛像。估计总设计师就是昙无谶。

    据有关专家考证,莫高窟的第268窟、275窟及272窟就是蒙逊时期的作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比较一下有啥不同。

    北凉的佛学运动是轰轰烈烈,至于内心深处蒙逊是不是真信只有蒙逊同学自己知道。我估计投机的成分还是有的,最起码蒙逊是希望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为此,蒙逊也差点与佛祖动刀子。蒙逊的第二任世子沮渠兴国在与西秦的一次战斗中成为了俘虏,最后几经辗转丢了命。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征伐天下哪有一番风顺的?在蒙逊看来这就是侍佛不应,一怒之下就要罢佛。也就是仗着昙无谶三寸不烂之舌,否则蒙逊就成为第一位罢佛的领袖了。

    拓跋焘向蒙逊要求的就是这位佛学大师,昙无谶。你说蒙逊能答应吗?

    那是必须地,必须交出来,否则就是死啦死啦地。

    得到这个要求蒙逊就开始瞎琢磨了,对拓跋焘的动机不太理解。难道拓跋焘也想以佛教立国?

    真有这么一说,有些佛教界人士就赞同这种观点。拓跋焘想要以佛教立国,这才向蒙逊求取昙无谶。不过从现有的资料看,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虽然佛教在北魏也比较流行,王公大臣信佛的非常多,就是后来的太子晃也是忠诚的佛教徒。但是拓跋焘心里怎么想的,没人能猜得透。

    不管拓跋焘出于什么动机,把昙无谶让给北魏都是蒙逊的损失。国师被别人请走了,这是多掉价的事呀!掉价倒是小事,国师要是帮助别人,尤其是北魏,蒙逊的末日就不远了。

    蒙逊这也是多想了,就北凉、北魏双方实力的对比,昙无谶根本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昙无谶加入北魏顶多能算上锦上添花,北凉失去昙无谶也不能说是釜底抽薪。

    不能拥有,那就——,恶从胆边生,蒙逊就生了歹意。

    此时昙无谶的翻译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手上的经已经译完了,但是大涅磐经还不完全。昙无谶原先是计划回一趟印度把经凑齐了。还没上路就赶上这件倒霉事。蒙逊的歹意就在昙无谶心里有了感应,此去西归路上是凶多吉少。命运已经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

    果然,一代佛学大师命丧荒郊,一把枯草、一抔黄土,寂寥无声,就像莫高窟里端坐的佛像一样安静地看着尘世间的罪恶。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今天的主题是和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