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0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2-238:04:00

    投石问路

    奉命前往启民可汗大帐的是曾经的送亲使者,柳謇之。都是老熟人好说话。柳謇之带来的口信让启民可汗大吃一惊。简而言之,隋炀帝希望启民可汗率领部落到漠北的广阔天地里去锻炼一下。

    孩子已经长大了,怎么能还躺在妈妈的怀里?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把启民可汗震傻了。启民可汗像一个做错事儿的孩子一样,不知所“错”。喻令出塞,让启民可汗感到茫然。说明隋廷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为什么?错在何处哇?

    不仅启民可汗感到很尴尬、很茫然,整个突厥部落也是一片混乱。启民可汗很想从柳謇之口里得到一些内幕消息。虽然是老熟人,柳謇之是少说、多看、多听,一句废话、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回到长安之后,突厥部落的种种怪象自然都如实汇报给了隋炀帝。这一切似乎都在隋炀帝的预料之中。启民可汗的部落虽然稳定了、实力增强了,那看同谁比。让启民可汗出塞只是隋炀帝扔出去的那块石头,看看有什么回响。

    果然,反响是巨大的,启民可汗的身影出现在了公元607年元旦庆典上。朝正月大典,这是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庆典之一,也是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表示友好、臣服的一个重要场合。

    启民可汗不自己仅来了,还带来了自己的全套班子。左光禄大夫、褥但特勤阿史那职御,左光禄大夫、特勤阿史那伊顺,右光禄大夫、意利发史蜀胡悉。尤其是这个史蜀胡悉更是启民可汗的智囊。

    这种朝正月大典,启民可汗应该是年年出席,只是此次的目的略有不同。主要是想探探隋廷对“喻令出塞”的真实想法,看看有没有回转余地。漠南这个地方太好了,比漠北强多了。距离长城近,安全就不用说了,还便于互市交换;再说以隋廷为靠山,启民可汗在草原上也是顺风顺水的,各个部落也是望风而降。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出塞而去?

    可是,朝廷毕竟提出了要求,没有啥表示很难有转机,所以台面上能来的都来了,分头做工作,看看会有啥结果。果然是人多力量大,突厥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好由头,“请袭冠冕。”

    人说冠冕堂皇,“冠冕”是大半年来炀帝主抓项目之一。“诏令尚书令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大将军宇文恺、内史侍郎虞世基、礼部侍郎许善心制定舆服。”衣着穿戴是整个封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级制度一目了然。所以炀帝才派出这么大的阵势,看看主持工作的可都是朝内的名流、大学问家。

    启民可汗一行来到东都洛阳的时候,这一切刚刚准备就绪,就是隋炀帝也才刚刚从江都回到洛阳几个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这也是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同生活环境的关联度很强。骑马的就得短衣襟、小打扮,宽袖长服在马上就是不方便。这也才有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变法强国。

    启民可汗要求“请袭冠冕”说的大点就是羡慕中原文明,说得小点也是向隋廷表衷心的亲善之举。

    隋炀帝听了自然是很高兴,“昔汉制初成,方知天子之贵,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启民可汗这一宝押中了。这么说领导同意了,没有!哪儿那么容易就同意。这事先放一放,先参加春节晚会吧。

    大老远的来一趟也好不容易,看看西洋镜,也算没白进城一趟。估计隋炀帝早已经把当年落满灰尘的乐器擦干净了,不仅如此,“总集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对音乐、艺术来说,这就是一次盛大的节日,能搜刮来的民间艺人都来了,各显其能、各逞其极,启民可汗都看傻了。

    岂止是启民可汗看傻了,隋炀帝自己也是第一次开这样的土浑。怎么不是洋荤?都是自己家的东西,土生土长的国粹。

    庆典之余,隋炀帝给启民可汗透露了点内幕消息,马上就要准备北巡了。

    花了大力气扶植启民可汗,难道只是为了让他们回到大漠去过快活日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低估了隋炀帝的智商。隋炀帝还是希望突厥人老老实实地做治下的顺民。既然已经一石激起千层浪,炀帝决定再来点实在的,北巡!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此根大香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