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8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4-0718:16:09

    虽远必诛之儒家班底

    汉宣帝临终前也给汉元帝刘奭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和太子少傅周堪。这个遗命使很多人感到困惑,汉宣帝简直就是给太子指定了一个儒家班底。指定太子的老师辅政也没什么大错,从人品、学问上看,这两位还是很出色的。一辈子人管不了两辈子的事,具体怎么样还得看太子自己的具体**作,在社会大学里逐渐锻炼成长吧。

    元帝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数次接见萧望之,讨论天下大事,治国纲要。萧望之又推荐了宗室刘更生、侍中金敞共参朝政,一个儒家班底正式形成了。

    这就种下了乐陵侯史高与萧望之的矛盾。乐陵侯史高是正牌子的皇亲,是首辅,而建立儒家班必然以皇帝的老师萧望之为主,史高顿有大权旁落之感。

    不巧的是元帝多病、不愿理事,不免又引入了一股力量,中书令弘恭、仆**石显。中书是给太监专设的职务,是在皇宫里帮助皇帝处理各种秘折的官员。中书令和仆**就是这个部门的正副首长。等到初元二年弘恭去世之后,石显自然就成了一把手。

    这这二人都是宦官,年轻的时候由于犯了罪才受宫刑进宫,是典型的法术之士。汉宣帝在位的时候就参与政事,跑跑腿、传传话。宣帝对他们是只给事权,不给实权,用其所长。而这二位,尤其是石显竟然久病成医,久典枢机,历练得明习文法。元帝则更进了一步,认为太监在朝廷内没有党羽,更加值得信赖。因此,一切政务就委任给了中书令弘恭和仆**石显。官不大,但是涉及到机密,又在皇帝身边,逐渐权力就向这二位倾斜了。人都是随着权力走吧,攀龙附凤、趋炎附势,这二位身边就有了许多跟屁虫。接下来自然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

    这种政治安排在朝廷上就形成了三足鼎立:外戚、宦官、儒生,而元帝可以作为仲裁者高高在上,置身事外。往好的方向说,皇帝可以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集权柄于一身,**控朝局。这种高水平的**作需要很高的智商和玄妙的手腕,从结果看来元帝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往坏的方向说,皇帝可以真正的置身事外,乐得逍遥。应该注意到的是汉元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皇帝,弹琴鼓瑟,吹奏洞箫,谱曲、填词无一不精。这样一位皇帝你说他玩物丧志,荒废政务一定也有人信。

    这边儒家班底刚刚初具规模,权力就转移到宦官手上,萧望之当然是不甘心。在萧望之看来,中书是联系皇帝和臣下的枢纽,非常重要。由太监担任这样的职位不合适,应该由士人,也就是儒生代替他们在中书的职位。

    不仅对宦官参政不满,萧望之对外戚的骄横、贪婪也不满。也许萧望之在理论上确实有一套的,讲起道理来滔滔不绝,但是在实务中就露出了腐儒的本色。台面上只有三股势力,一起手就得罪了另两股,使自己变成了少数,这就犯了官场大忌。不能把所有人都打成敌人,应该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这时候需要的是权谋,或者说阴谋。显然这是萧望之的弱项。

    2010-04-0817:56:16

    虽远必诛之石显乱政

    精明的石显可不会犯这种错误,迅速与史高达成了默契。来而不往非礼也,萧先生不是要玩玩吗?那就练练手把。随即找人控告萧望之私下预谋罢免车骑将军乐陵侯史高,挑拨皇家亲戚关系。

    汉元帝就让弘恭去问一下萧望之可有此事。萧望之如何回话都不重要了。弘恭和石显回奏汉元帝,萧望之结党营私、诬陷大臣、挑拨皇家外戚关系,并建议请谒者召致廷尉。谒者就是传令兵。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派人把萧望之召致廷尉问话,实际上就是送到监狱里去。廷尉是执法机关,到廷尉还能干什么?

    汉元帝居然就同意了。史载元帝不明白“请谒者召致廷尉”是什么意思,被蒙蔽了。可能吗?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如果真的是不明白,也只能怪萧望之这个老师作茧自缚。为啥连这点事都没教给皇帝哪?净讲大道理了,一点实务不涉及,培养的学生肯定高分低能。

    萧望之成为辅政之后,对朝廷内部不和古制的东西进行了许多匡正。想必汉元帝的琴棋书画、歌舞弹唱也在匡正之列。儒家实行德治,要求最高领导以身作则,为民垂范。要不天子圣明从何而来?皇帝有点不满也是可能的。

    俗语道:请神容易,送神难。虽然后来汉元帝知道了实情,但也不能随便放出来。刚继位就关了老师,如果不是证据确凿,皇帝这个脸就丢大了。皇帝是不能错的!没办法只好将错就错,放出来是可以,但是要革职为民。一个照面老头就回家了。

    想来元帝只想小小惩戒一下萧望之,师傅还是要用地,汉元帝非常属意萧望之做丞相。几个月以后就想请老师重新出山。而萧望之的儿子一个不小心,不合时宜地于此时上书为父亲的前冤辩白,又被石显抓住了机会。又要送萧望之到廷尉问询。此时的汉元帝想必已经知道去廷尉是怎么回事了,也知道以萧望之的孤傲是不能忍受再次去廷尉地。但是元帝还是签了字、画了圈。果然,萧望之不堪再次受辱,饮鸠自尽,一命归西。

    纵观元帝一朝,讲政治手腕,石显是第一位的。不论他想办谁,总能找到合适的法律,在合适的时机出手,让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玩弄各方于骨掌之中。

    三方鼎立的政治安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元帝忘了关键要斗而不破才有意义。一个回合一方就出局了,鼎立的局面也就此破功,自己也就此成为被玩弄的对象。石显弄权,起了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使宣帝一朝形成的官场风气大坏。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