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27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11-1808:30:56

    混乱的河西

    历史永远不会简简单单地重复,或者是曲线上升、或者是曲线下降,据说这样才有魅力、才符合实际。

    与窦融相比,张轨有很多劣势。在河西一点根基也没有,即没有祖荫,也没有同好;河西也远远没有当年窦融西去时稳定,关系更加复杂。但是张轨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起点比较高,一起手就是老大。用不着组织什么小组织、小团体,各界人士不得不听命,最起码面子上的事得过得去。

    当老大嘛,就得解决问题,还好河西的问题不太多,而是遍地都是。张轨同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境内鲜卑、羌人的暴动、反叛。混乱的河西可谓是匪盗纵横。这少数民族的事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困扰了晋朝上下很多年。这些年来与汉人的混居程度是越来越高,朝廷里的疑心也越来越重,不安心、不放心。就连刘渊那样的大才都不敢用。

    按说越混居相互之间应该越了解,为啥最后弄成这样?史书上描写鲜卑人的暴动,用的是“反叛”这个词。说明这些鲜卑人都是晋朝的子民,那是有正式户口的,不是暂住。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的时候,一个叫江统的牛人提出了新理论《徙夷论》。宗旨大意就是要把这些少数民族(也就是夷人)用武力也好、什么其它的办法也好迁徙到周边荒凉的地区,这样即使这些人闹事也好应付。其中有一句话道破了天机,当初把他们迁徙进来的时候这些民族还不强、人数比较少,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就是很正常的了;可是几顿饱饭之后,他们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了,就很难再忍受压迫了。二等公民的滋味肯定不好受,结果可想而知。强制迁徙是不大可能,往哪迁、费用谁出?几乎等于强制他们造反一样。各民族已经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了。

    对于这些问题张轨也没有啥好办法,既然是反叛了就得镇压,没有选择。这也是张轨扬威立万的机会。书上说张轨下车伊始“即讨破之,斩首万余级,遂威著西州”。小白脸子手还挺黑,也算是杀鸡儆猴,给境内的其它势力,比如说地方豪强、大户、实力派人物一个下马威。

    鲜卑这事还好办,拉下脸来当坏人,刀光滚滚就可以解决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凉州境内有大批的难民。中原不是八王之乱嘛,小老百姓没办法就是四处逃荒,当然也包括一些有钱的人家。谁不想找个安稳的地方?这些人有多少没有记载,但是肯定少不了。

    难民的生活只能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不信你随便去世界上现有的几个著名的难民营去看看,吓死你。那个时候又没有现在这么多安置难民的经验,难民进入凉州之后就散落在各地。这些人没住的地方、没工作、没饭吃,整日无所事事,那就是一个动乱的信号。而且当地人也不欢迎,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对就业市场是一个极大的冲击。本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基本被打乱了。希望把这些人送回原籍的呼声非常之高。

    如何处理这些难民张轨有自己的小算盘。张轨到凉州干啥来了?是要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自己找个养老的地方。说得再透一点的话,就是要在乱世之中割据于此再坐看天时。既然要割据,人力资源就是最重要的,没有人啥事也干不成。张轨巴不得来更多的难民。上任没多久张轨就上奏朝廷,设置了一个新郡,武兴郡,专门安置难民。

    张轨的处置还是很高明。也就是几乎同时,益州地区也面着这同样的问题,但是采取了相反的措施,强制遣送难民回家。结果激起了民变,后来经过多方演变,暴动的难民推举李雄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史称成汉。

    张轨是连续打出两张好牌,一举消除了境内的不安定因素。可谓是有板有眼,看来当年张华的评论还是比较符合实际。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在凉州的正北方传来了一个让张轨既感到愤怒,又无可奈何的消息。有人正在组织一场人数在几十万级别的武装大游行。游行队伍已经接近边境了,关外的高昌壁已经感到了人潮翻滚的热浪。看来张轨不得不亲自出马看个究竟。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万里大游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