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2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典说|新快|-2008:21:39

    上兵伐交(三)

    要找这个源头还真不容易。不过有个现象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在杨广这个时代我们记住的只是杨广。都是杨广同学在干这个,干那个。这个现象与当年王莽的时代差不多。都是能干得主,都在耍老哥儿一个。并不是说这个时期没有人才,没有名臣,而是杨广也好、王莽也好,不需要,或者不敢要,或者说就是独特的制度设计。

    在政府职能的设计上杨广很独到,三省六部环环相扣,互相配合、互相制肘。唯有一样,没人能制肘杨广。皇帝也需要别人制肘吗?皇帝虽然是金口玉牙、权力无边,也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在完美的封建体制中,皇帝也要接受各方面的制约,比如说相权,再比如说神权。当年董仲舒不就给汉武帝准备了一个天人感应吗?这也是儒家的一种尝试。

    完全不受制约的皇帝最后的结局都与杨广差不多。

    杨广在他的政府里是唯一一个不受制约的,连三师都废除了。三师,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荣誉头衔,并不开府办差。但是老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齐,老师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不听就不是正经人。

    登基不久就废了三师,连这一点点的制约杨广都不需要。无边的权力、无边的想象,政府完全变成杨广的办事处。那还能有什么动力?

    政府本身就是一架机器,各司其职才能正常运转。要各司其职就要权力分享,各敲各的锣,各干各的事。杨广却把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手上,威风是威风了,啥事就只能自己张罗了。象远征辽东这样的事岂用皇帝亲自出马?没准派个将军就搞定了。

    再说各地风起云涌的叛乱,很多人起义就是缺乏一口吃的。可是隋廷不缺粮啊,为什么不开仓放赈?没有杨广的旨意没人敢动,只能眼睁睁看着灾民、饥民,变成义军,结果这些粮食都便宜了后来的李唐。

    没有制约的杨广,任思维在天地间自由翱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隋炀帝的大刀阔斧不仅没有加速国家的弥合,十数年间反而耗尽了民力,就只有败亡一条路了。

    杨广同学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太多了,物质地、非物质的,有经验、也有教训,举不胜举,反面典型也是典型。这其中不乏影响中国社会上千年的东西,比如说,科举制。

    所谓科举制就是选择人才的一种手段。一不看门第、二不看地位、三不看财产,看什么?看考试成绩,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

    在此之前,我们知道中原王朝选择人才用的是曹魏的九品中正制。考察的是家世、道德、才能,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实际上就是大家世族对政权的垄断。不仅阻碍了才路,也使社会各阶层失去了流动性,变得死气沉沉。

    隋朝建立以后,九品中正制在隋文帝的时候就被废止了,用什么选择人才?科举制。在隋文帝年间有案可查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杨素,只录取了一个人,杜正玄。看起来淘汰率还很高。

    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就正式下诏,从十个方面选举人才,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的时候,隋炀帝又把科举考试细化为四个科目,“学业该通,才艺优秀”、“膂力骁壮,超绝等论”、“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壁强御”。

    科举制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无比巨大。从此传统的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多项流动的状态。无论多么底层的民众都有机会一夜翻身,哪怕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都有机会登堂入室,进入国家的管理中枢。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无数学子的梦想。无数的牛人也通过这个途径走上历史的舞台。科举制一直运行到清末,从那以后中国社会才又进入到了另一个状态。可以说科举制起于隋文帝,兴于隋炀帝,定型于李唐,绵延中国历史千年之久。

    兴也罢、亡也罢,遗憾也罢,留恋也罢,杨广同学走完了人生之旅,到另一个世界思索去了,也不知道阎王爷是否还会给杨广自由潇洒的天地?借着江都事变的东风,李渊紧锣密鼓地登上了唐皇的宝座,有点急不可耐的感觉了。五月改元武德。以武为德,雄霸天下。第一战还是西面的薛举。

    双方的主战场定在了高墌城(今陕西长武西北)。旧饭重炒,又是一个惨败,不过这次仓皇而逃的是李世民。

    这一战留给我们很多的余味、很大的遐想空间。

    为什么战场在高墌城,而不是更往南的扶风?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上兵伐交(四)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