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998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西域,不只是传说》前三部出版 第四部连载中

正文 第64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3-0105:38:49

    这是頡利可汗第一次与唐皇李世民面对面的这么近,虽然李世民是文士打扮,也是不怒自威,威风自在。頡利可汗的内心有些惴惴不安,紧握宝刀的左手情不自禁地微微战栗。眼前的李世民似乎没有什么可怕,背后突厥阵中李世民的粉丝们却让頡利可汗不敢悠闲。

    桥下的渭水哗哗哗的流,桥上的晚风静静地吹,只见二人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窃窃私语。至于到底说了些什么,太远了,听不到。交谈多时,只见頡利可汗抱拳当**,行了个汉礼,拨马返回本阵。

    唐皇李世民也掉转马头,返回渭水南岸。

    “回宫!”

    大队人马跟着唐皇奔长安而去。

    第二天,唐皇李世民在长安显德殿亲切接见了頡利可汗的特使。屏退从人,又是一个密谈。从驾的只有一个翻译,大将安兴贵。实际上,用不上翻译,李世民懂突厥话。要翻译陪同一个是摆谱,一个是要借助安兴贵,这个出身栗特人的河西豪族在突厥人里的影响力。

    再一天,唐皇李世民一行再次来到便桥之上,与頡利可汗杀白马盟誓,永结和好。突厥人北去,李世民南归。会谈的内容就成了千古之谜。

    既然是会谈嘛,双方自然是各取所需,各出筹码。頡利可汗的筹码就是保唐境的平安,盟誓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頡利可汗信守了自己的诺言。那么,李世民的筹码是什么?

    后人曾经猜测李世民“倾府库贿赂”頡利可汗,解了便桥之围。这个说法很靠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物质上的支援确实是頡利可汗需要的,但是这并不是李世民最重的砝码。

    唐皇李世民最重的砝码是支持頡利可汗继续当突厥的大可汗。頡利可汗也怕这个?这才是頡利可汗最担心的。一句“同志们好”使頡利可汗泄了底,谁底潮谁知道,底潮还想掀个小浪花?便桥之上的一幕幕已经深深印在了頡利可汗的脑海里,頡利可汗也有肘腋之忧。

    那位说了,李世民的胆儿也太大了,难道就不怕突厥人一拥而上?难道就不怕便桥之上頡利可汗突然翻脸。

    頡利可汗列阵渭水的本身已经暴露了頡利可汗此行的目的,“讲和”才是此次南下的主题。否则十几万人直取长安不是更省事?

    李世民轻骑简从玩儿的就是心理战,控制了对手的心理才能亦战亦和挥洒自如。不管怎么挥洒自如吧,突厥人兵临长安如入无人之际,李世民拿出了真金白银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退兵之后,李世民的感受就可想而知。

    想当年为迁都之事在金殿之上与建成太子的辩论犹在耳边,自己是信誓旦旦数年之内平灭突厥。看今朝建成太子已经作古,自己也如愿以偿的当了皇帝,没成想一登基就被突厥人来了个下马威。

    现实,这就是现实!估计李世民都不好意思回去见老爸李渊了。

    不过也不仅有坏消息,也有好消息,青海的吐谷浑就来贺喜了,还带着礼物,让李世民兴奋了好一阵子。设宴,摆酒款待吐谷浑王伏允的特使。推杯换盏,正是酒酣意浓的时候,黄门官送来了八百里加急。咋了?吐谷浑人攻击了鄯州(青海乐都),还抢了不少东西。比送来的东西还多很多。

    看了这个急报,李世民的脸就红了,眼睛也立起来了,使节赶紧离座谢罪。“误会,误会,纯属误会。”

    领导可没发脾气。一般的大领导都这样,事儿越大,越和蔼可亲。让你知道领导生气了,这个怒却不发出来,这叫威慑。

    “回去,让伏允同学来一趟,我们面谈。”

    伏允同学比猴还精,不上这个当。“我去?你给我来个鸿门宴。”看看,伏允同学居然啥都知道!

    很快朝廷的使者就带回了伏允的请罪折子。说的东西都是李世民愿意听的,就是没有一句实在的。也别说没有实在的,也有具体的、加强双方友好关系的建议。

    结亲!

    伏允给自己的儿子慕容尊王求亲,希望用月下老人的红绳把吐谷浑与朝廷牵在一起。

    好哇!李世民是满口答应,那就让孩子赶紧到长安来迎亲吧。

    李世民是变着法儿的想把伏允父子套进来,伏允父子滑不溜手的像泥鳅一样还真不好对付。慕容尊王是死活不敢到长安来的,亲事自然也就吹了。

    现实,这又是现实。憋气带窝火,接下来整军习武,克期出征也许是一个正常的、符合逻辑的思维。

    整军习武倒是李世民天天讲、日日做的,显德殿的庭院就是唐皇与贴身卫士们演武较技的场所。武是要演的,兵是要练的,克期北伐却不在日程表内。大业初定,百废待兴,正是励精图治的时候,再起刀兵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便桥之盟是朝廷与东突厥唯一一次最高领导面对面的会晤,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筹码,各取所需,是一个公平的结局,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局。之后北部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宁静,看来双方都恪守承诺,不越雷池一步。剩下的就是关起门来各自舔血,医治创伤。

    进入公元627年以后,李世民改元“贞观”,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历史上称作“贞观之治”,这是一个备受后代儒生们褒赞的时代。李世民也因此跻身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能君之列。这一阶段政治清明、百业复苏,李世民也是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国势更是蒸蒸日上。

    只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目标,一二十年努力的结果,贞观元年的时候还看不到这么美好的前景,一切都还在待兴之中。偏偏天公不作美,贞观元年中国北部出现了严重的天气异常。漠北,五月突降寒霜,畜牧业损失惨重,頡利可汗遇到了麻烦;长城以内,崤山以东大旱,关中地区也闹了饥荒,卖儿卖女的都出现了,对新政府也是个考验。

    可谓是只有更坏,没有最坏,相比之下,頡利可汗的日子更难受了。整合突厥各部并不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頡利可汗吃了李世民的暗亏。现在又遇到了天灾,頡利可汗的危机管理能力将要面临严重考验。

    这要放在往常南下抢劫就是必然的选择。可是现在与朝廷刚刚达成和平协议,頡利可汗还不想言而无信,这就不得不抑制住南下的冲动,事实上有点进退维谷了。

    要想维持突厥人的生活水准那就只有把灾难平摊给治下的回纥等铁勒部落了,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引起新的麻烦。也许就是这个动议激反了回纥各部,人家也在灾害之中,頡利可汗的麻烦似乎会越来越大。

    一个是旭日将升,一个是斜阳西下,很快河东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苑君璋改换门庭、再次投到了朝廷的怀抱。这一次不是虚晃一枪,而是苑同学深思熟虑后的毅然决然。突厥人即将陷入泥潭,再不投唐的话就没机会了。所幸李世民不计前嫌,随着苑君璋的儿子孝政入质长安,河东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易帜了。这是公元627年的五月。

    事儿是好事,消息也是好消息。正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德治国确实是李世民的核心理念。但是再好的消息也不能当饭吃,关中眼前的饥荒怎么办?

    赈灾?李世民不是没想过,估计也做了,只是能力有限、杯水车薪。没办法开闸放水,“下敕道俗随丰四出。”也就是允许灾民四出要饭,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哪成想这一开闸放水,倒随了一个人的心愿。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玄奘与文泰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